上海GDP年均增速曾長期領先全國,但2008年以來,到2014年GDP年均增速落後全國0.4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上海GDP增速為6.6%。 上海正淡化GDP,不刻意追求經濟總量發展,把發展的注意力集中到轉型升級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上海率先未提具體的GDP增長目標,而是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確定為“經濟平穩增長,結構繼續優化,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 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得益於轉型升級,預計上半年上海GDP增速將顯著高於一季度,有望趕上全國半年增速。 “四個中心”建設齊頭並進 上海較早進行産業結構調整,“八五”、“九五”及“十五”三個五年計劃中,上海産業結構調整是“三二一”。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上海提出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今年上半年,上海第三産業增加值預計同比增長10%以上,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67%以上,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 在産業結構調整中,上海推進建設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以及經濟中心發揮了較大作用。在“四個中心”建設中,金融中心建設處於核心地位,帶動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及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增強經濟中心的集聚輻射功能。 今年一季度,上海金融業增加值967.63億元,增長28.7%,增速提高19個百分點,成為全市增速最快的領域。相關預測稱,上半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增長達30%左右。 上海市市長楊雄在6月26日舉行的“2015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建設“四個中心”的進程,迫切需要金融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牢牢抓住金融市場體系這個核心,加快金融市場建設。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人民幣國際化這一關鍵點,進一步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國際化水平。 楊雄還要求加強與自貿試驗區建設的聯動,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的創新力度;加強與科創中心建設的聯動,加快推動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加強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聯動,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拓展更加廣闊的平臺。 “四個中心”建設相互聯動,以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為例,單靠碼頭、船舶、集裝箱等“硬指標”不夠,航運融資、保險、運價交易等軟服務能力成為上海的核心競爭力。航運保險作為連接金融業和航運業的平臺之一,“蛋糕”正在越做越大。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已有近50%的船舶險落地上海,遠洋保險有80%至85%集聚在上海。 今年7月1日,航運保險産品註冊制在上海正式實施,航運保險産品註冊管理平臺正式上線運行。上海航運保險協會統計調研部副主任江永青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航運保險領域,日本的保費收入大於市場規模,我國則是市場規模大於保費收入,不過,這幾年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上海商業中心城市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兩年來,上海推進商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達86項,涉及投資額569億元,進一步加快了商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今年前5個月,上海七大類零售業態同比增速大部分快於去年同期。其中,無店舖的增速最快,前5個月零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45.9%,高於去年同期23.7%的增速。 對於無店舖零售額大幅增長,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吳星寶總結為“兩個轉變”:一是商業增長由傳統模式為主向新業態、新模式引領轉變,二是商業銷售由傳統“賣商品”為主向“賣服務”轉變。今年前5個月,上海電子商務交易額達5573億元,同比增長19.9%。“互聯網+”生活類服務業紅火,旅遊、文化、健康、教育、家政等領域服務業O2O發展迅猛。今年前五個月,上海服務類網上消費同比增長51.9%,成為商業新的增長點。 金融中心與自貿區聯動發展 上海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在近期舉行的2015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上海未來既涉及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也有自貿區的建設,同時還有科創中心的建設,這三者之間各有各的目標、各有各的階段。據他透露,下一步將出臺金融中心和自貿區聯動發展的總體設計方案。 這次會議上,有關自貿區與國際金融中心聯動建設的好消息接連傳來。央行副行長范一飛透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自貿區建設的聯動方案主要有五方面內容:爭取率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構建與金融開放運行相宜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等。 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方上浦透露,外管局正積極研究落實資本項目限額內的可兌換試點,允許符合條件的上海自貿區內企業在一定限額內自主開展跨境投融資活動。 自2013年9月掛牌運作以來,上海自貿區在金融開放領域不斷探索,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深化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對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發揮了積極作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上海自貿區(包括擴展區域)共有94家銀行機構以及27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區內一季度企業跨境資金池業務和跨境集中收付金額分別為889.71億元和40.09億元,分別達到2014年全年的70%和50%。 截至3月末,共有14家商業銀行開立1.22萬個自由貿易賬戶,較年初增加0.25萬個;分賬核算單元總資産和總負債分別為796.81億元和796.65億元,佔上海轄內銀行業總資産和總負債的比重分別為7%和7.23%。 央行行長周小川此前透露,未來將推進6項具體的改革,包括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試點、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取消大多數外匯管理的事前審批事項、為海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資本市場提供更多便利、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緊急情況下採取必要的手段防控風險。對此,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張新稱,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重點,也是全面實現上述六方面的突破和全面落地。 “四新”推動上海經濟轉型 上海經濟運行特點與結構轉型,與國內其他地區存在差別。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稱,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更低,創新驅動力更強。2013年和2014年,上海僅以3%至5%的投資增速支撐了7%至8%的經濟增長率。相比之下,全國要用15%以上的投資增速才能支撐7%至8%的經濟增長率。 在上海製造業中,新興産業的崛起引人注意。1至5月,機器人製造相關企業産值增速、飛機製造業産業增速、集成電路製造産業增速分別達10.40%、9.70%、9.10%。從7月上旬在滬舉辦的2015中國國際機器人展覽會傳出消息稱,預計2020年,上海機器人産業規模將達600億元至800億元。 在産業結構轉型中,上海發展“四新”經濟,將科技創新從技術維度的單一創新,轉向“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集成創新。“四新”經濟的特點是輕資産、跨界融合、高成長、對創新環境要素更加依賴。上海還提出,圍繞“四新”經濟,不強求做頂層規劃,也不鎖定發展目的,不規定統計口徑,也不固定推進的模式、方法,更加依賴市場方式配置資源。 上海信息服務業鼓勵龍頭企業和培育“四新”經濟雙線並舉,拓展産業發展新空間。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預計今年上半年,上海信息服務業經營收入將達到28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左右。其中,軟體産業經營收入有望超過16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左右;互聯網産業經營收入680億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增長30%左右。 互聯網産業成為上海新興經濟增長點的集聚領域。“互聯網+”工業突破智慧和機器的界限,實現工業生産網絡化、智慧化、柔性化和服務化的開放網絡。“互聯網+”金融培育了第三方支付、P2P、眾籌、金融資訊等新興領域和創新型企業。在第三方支付領域,有60%左右的業務量和54家企業聚集在上海。 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上海發展物聯網的産業規模達到約千億元。在一些關鍵環節具備國際産業競爭力,並支撐安全可靠應用。例如,機器到機器通信模塊全球市場份額第一,圖像傳感芯片全球市場份額第一,國産金融IC卡芯片出貨量超過600萬顆。 記者採訪的上海博泰集團,是國內車聯網産業的領頭羊。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説,汽車是一個順經濟週期的行業,近期銷量滑坡較大,同時影響到零部件配套供應商。但作為一家創新型企業,從一開始就切入新的行業,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車聯網技術發展將更多與後端服務融合,關係到交通安全及交通效率提高。 建科創中心帶來轉型新動力 引人注意的是,建設科創中心作為上海一個新的“中心”,發展勢頭迅猛。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5月25日舉行的上海市委第八次全體會議上指出,“上海要建設的科技創新中心,一要具有全球影響力,二要聚焦科技創新,突出創新驅動發展,三要充分體現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這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上海市委《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 《意見》提出“兩步走”規劃,第一步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第二步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科創中心將與上海此前確立的“四個中心”建設協同,對今後一段時間的轉型與發展産生深遠影響。《意見》著力破解制約創新環境建設的四個難題:創新成果轉化難、創新企業融資難、草根創業難、知識産權保護難。 其中,針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難”的頑症,《意見》提出“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試點實施支持個人將科技成果、知識産權等無形資産入股和轉讓的政策”;“允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歸屬研發團隊所得比例不低於70%”等措施。 7月6日上午,來自奧地利的愛德華在浦東機場拿到了科創中心建設出入境政策出臺後的第一張R字(人才)簽證。準備就職上海某高新技術企業的愛德華,憑R字簽證就可辦理五年的工作居留許可。根據相關政策,有關方面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供最便捷的出入境環境、最優良的外籍人才居留待遇、最高效的出入境服務。 7月13日,科技部與上海市政府舉行2015年部市工作會商會議,專題研究推動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雙方將重點推進7方面工作:積極搶佔全球科技制高點、培育更具活力的創新型經濟、大力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打造全球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深化區域間創新協同、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專家認為,建設科創中心目標的提出,將給上海轉型帶來新的動力。這對創新型企業是重大利好,將有助於突破以往在資金、人才及知識産權等方面的發展瓶頸。同時,建設創新中心,也將使“四新”經濟和製造業新興産業的發展更具含金量。(記者 張煒 浦炎 王小霞)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