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廣隨機抽查機制,以創新事中事後監管營造公平市場環境;部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綠色發展之路;確定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更好守護困難群眾生命健康。(7月22日 中國政府網)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是安天下之本。國家領導人曾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糧食安全要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上。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三農”工作事關國家全局,任何時候都要放在基礎位置。在此認識的基礎上,與會者們還部署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中國農業現代化要走的必經之路。從背景來看,我國糧食供需總體上仍處於緊平衡狀態。雖然機械化生産和生産模式轉變都已在發生,但“靠天吃飯”的情況還沒得到根本改變。在國際經濟跌宕之外因,以及中國人口增長之內需等多重因素下,都要求中國農業要完成轉型升級的思考和改變。此語境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顯得是當務之急。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內容不可能單一。堅持以增強糧食生産能力定然是首要前提。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通過改造中低産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等,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這就是基本動作之一。在措施的背後,是政府惠農政策力度在逐年加大,補貼、價格等機制的完善。農民的積極性在有托底的支撐下,才更能被穩住在糧食領域中大幹一場的熱情。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模式還是在老舊模式下徘徊,靠數量增長幾乎成了衡量農産品發展的唯一標尺。而一家一戶的單兵作戰也是當下農業經營模式的縮影。由此帶來的資源利用率不高、抗擊風險能力削弱、農産品競爭力無從談起等問題亟需改變。因此,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提到“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以可持續發展為重要內容、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來大力轉變農業經營、生産和資源利用方式。只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才能打破以農業生産面臨的難題,繼而提升農産品的價值度和農民們的獲得感。 “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的這一點。當下,農村大部分是合作經濟組織的形式,也同期存在著內部管理不夠規範、綜合服務能力不強、規模不大等問題。在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的語境下,也將培育出新型經營主體,也適應廣大農民對於提高效益的訴求。此時,農業機械化生産將得到加強,這也讓土地流轉成為農業生産實現規模經營的重要途徑。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加強耕地保護,引導農戶依法有序流轉承包地”。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流轉合同管理,用法律形式確定土地被流轉後的農民利益得到保障,這是政策執行的基礎,也是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 同時,國務院常務會議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産、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這是一種融合性思路。農業的深加工,能夠就地在農村實現第二、第三産業的加大。因為物流、營銷等行業的存在,直接就産生了服務行業。此舉目的,在於延伸農業價值鏈。這也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抓手之一。 安全、高效和綠色,這都是現代農業的關鍵詞,也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試紙”。“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産,加強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資源化利用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爭到2020年實現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高質量、低污染的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必將帶來的是青山綠水的外部環境,也將打開糧果滿倉的願景。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個滾石上山、爬坡邁坎之路,需要我們足夠的耐心和勇毅。(呂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