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7月28日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擴大公共産品供給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會議指出,針對長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礎設施落後的突出問題,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城市建造用於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電、給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地下綜合管廊,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民生工程。 這個夏天讓城裏人太受累,一場暴風過後,排水系統癱瘓,街道成河,污水橫流,汽車沒頂,交通堵塞。坊間評論,有的城市現代下水道還不如宋代排水溝,雖然危言聳聽,但抱怨是真實的。 地上風光,地下窩囊。與地上無比壯麗的建築物相比,地下排水系統“趴窩”,著實令城市管理者十分尷尬。而地下管道敷設又是隨心所欲,沒有統一規劃和管理,隨意“開膛扒肚”,嶄新的路面上到處留下“補丁”。 重地表而輕地下,與快馬加鞭式的地面建設相比,城市管廊建設明顯滯後,造成嚴重“腸梗阻”,這是癥結所在。 由於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城市管廊建設明顯滯後城市化進程。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統計,目前用於市政基礎設施的財政性資金僅有4%投入到排水系統維護,養護維修資金90%依靠地方財政投入,難以按標準進行定期養護維護。 而不知從何時起,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將修建地下管廊看成是隱性政績而忽視,熱衷於大搞樓堂館所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政績。 在現實中,我們看到一些地方財政本已捉襟見肘,官員卻大興土木,大搞面子工程,而不願將錢投入到管廊建設上,因為埋設在地下的管廊政績只有通過大澇大旱才能顯示出來的,而在正常年景下,用在管廊上的工夫無法“出彩”,也鮮有上級領導關注、稱讚,年終政績簿也不好濃筆重彩渲染一番。 眼下幹部考核機制也忽視那些把工夫用在管廊、用在民生上的幹部,而對那些在招商引資中能將外資“忽悠”到本地的幹部、能在本地大拆大建為領導爭得面子的幹部大加褒獎。 其實,像興修地下排水系統這樣埋在地下的政績和豎在地上的政績同等重要,隱性政績和顯性政績同樣光彩。如果沒有一個安定的自然環境,地上豎著的建築再輝煌,大水來了,還不是渾湯一片。 雖説暴雨給城市帶來的不便是短暫的,而縱橫交錯的地下排水系統一年之中也使用不了幾次,平日裏見不到鮮花和彩旗,但正是在暴雨如注之下,城市交通仍能暢通無阻,這無形的豐碑永遠默默地鐫刻在市民的心頭。 放眼世界,外國許多城市地下管廊與地上建築同樣壯觀。法國首都巴黎自1370年以來,歷屆市政府的市長把城市防洪工程列為本屆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標,他們組織城市建設者用石頭砌築弧形封閉式下水道,構築起龐大的泄洪通道,一屆又一屆接力,現在泄洪通道長達2347公里,令人稱奇。這些下水道在巴黎城下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猶如一座大水庫,默默無言地守護著巴黎。。 因此,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這是創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不僅可以逐步消除“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用好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滿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帶動有效投資、增加公共産品供給,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 有機構預計,城市地下管廊建設預計將帶來4000億至5000億元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並給管網材料、安全監測和綜合管廊工程等行業帶來快速擴容機遇。由此可見,城市管廊不是“邊角廢料”,而是一大産業,同樣能為穩增長作貢獻。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從為市民高度負責的著眼點,在建設包括排水系統在內的管廊這些看不見的地下政績上多下點工夫,舍得把錢撒在“地下”,而且一任接一任地持續下去,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安定的社會環境。 這就要求城市領導者克服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念,沉下身子,到社區一線指導地下管廊建設工作,少搞一點盆景式的政績,多辦一點實事。 為此,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四項政策,分別從規劃制定、典型示範、完善標準、創新投融資機制等方面作出規定,有規劃才能統籌兼顧,有典型才能仿傚學習,有標準才能有質量保證,有投融資機制才能解決資金問題。這四項政策的內在邏輯關係又是互為補充,從整體上保證管廊建設規範有序,注重實效。 100多年前,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在《悲慘世界》這部現實主義巨著中寫道,“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和良心”,如今重溫這一名言,仍然感覺到字字如金,擲地有聲,感覺到深刻的現實意義,感覺到抹不去的哲理光輝。 加快管廊建設、破解城市內澇等頑疾,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或許我們最缺的不是規劃、資金和技術,而是那顆為城市安全美化、為市民安居樂業深謀遠慮的“良心”,也就是責任心。(蔡恩澤)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