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從日本購買馬桶蓋的女士對記者説,即使一模一樣的産品,我也不在國內買,因為我不相信它是真的。此番回答不禁讓人感嘆,國內消費者對信用環境的不信任,竟然到了這種地步。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美元。當然,境外消費熱的主要成因是價格差價,但其中有多少是因為對國內産品的不信任所造成的呢?恐怕也不在少數。信用不足或信譽缺失,是制約居民正常消費的一大障礙。中國經濟市場化的轉軌,導致中國社會由傳統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由此而來的“信任半徑”不足很容易産生“檸檬市場”。 “檸檬市場”也稱次品市場。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産品的賣方對産品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買方並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來判斷平均質量,由於難以分清商品質量的高低,因此也只願付出平均價格。這樣,提供高質量商品的廠商只能虧本甩賣,高質量商品便會逐步退出市場,最後是劣質商品充斥。極端情況下,由於消費者對産品的極度不信任,該産品市場會逐步萎縮並消失,這就是信息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 如果一個國家的市場普遍存在逆向選擇,消費者會跨出國境到市場良序發展的國家選購商品。許多有國外購物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發現,國産許多高質量商品出現在國外商場,真正的質優價廉,受到消費者青睞,而國內卻罕見其蹤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知識産權保護不夠,一件商品出來,山寨版迅速出現並佔領市場。生産廠家起訴盜版者,損時費力耗金錢,結果往往是一地雞毛。 可見,市場的培育當以信用培育為第一要務,而其基礎則是實現最大程度的信息對稱。當前亟須推進統一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信息披露和誠信檔案制度、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和黑名單制度,讓失信者一處違規、處處受限。除卻法律上的強制性要求,還當有道義上的自律性約束。多換位思考,如果不想被假冒偽劣所欺,自己首先不要有此類行為。 對於市場發育仍需不斷完善的中國經濟,要靠法治培育市場信用,讓市場參與者逐漸樹立起對市場的信心。與此同時,還要在全社會養成信用文化,使講求信用成為自覺的行為方式,進而不斷降低交易費用,提升消費空間。(楊英傑)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