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粗放經營老路 走現代農業新途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 王宇、王建)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意見》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進行了系統部署,提出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要取得顯著成效的宏偉目標。 分析人士指出,作為國家層面首個系統部署農業轉方式的重要文件,《意見》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明晰的路徑,對我國農業轉方式意義重大。 “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必須看到,農業發展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也在積累集聚,農業轉方式刻不容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主任葉興慶説。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正發生深刻變革,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資源減少趨勢不斷加大,原有的農業發展格局逐漸打破,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越發突出。此外,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過度開發、生態遭到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環境不堪重負,農産品質量安全受到威脅,若再不轉變傳統發展方式,穩糧增收將難以為繼,農業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一句空話。 肥沃的東北黑土地,自開墾以來逐漸扮演著我國糧食增産的主力軍作用,然而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由於重用輕養、掠奪式經營,東北平原耕地黑土層已由開墾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降至目前的20至30厘米。 “從以前老鄉們説的‘插根筷子也能發芽’,到現在的有些地塊‘咋上肥料不長糧’,寶貴的黑土地已經出現土層變薄、有機質減少、肥力下降等問題。”齊齊哈爾農技推廣中心研究員譚志娟告訴記者。 傳統農業經營方式亟須改變。對此《意見》提出,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産體系和産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産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我國農民人均耕地不到10畝,與國外發達國家動輒幾百上千畝的經營規模相比相距甚遠,加上細碎地塊難以更好實現科技投入,導致日益形成為了增産不惜大規模投入化肥農藥的粗放耕作方式,既不經濟也不環保。”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秦富認為,《意見》提出的“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等思路,有望以頂層設計的方式,逐步改變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 此外,《意見》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諸如“探索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研究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專家普遍認為,這些措施切中當前我國農業存在的“病灶”,開對了“藥方”,將為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定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