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經濟述評:面對新常態 要有新心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10 12:59 來源: 央廣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導讀】經濟之聲“2015年中經濟述評——轉型與轉變”第一篇:面對新常態,要有新心態。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時值八月,高溫、連陰、多雨。就像這天氣一樣,中國經濟半年報的數據陰晴交錯,困擾著一些地方政府:拿什麼來拉動經濟增長?轉型有沒有抓手?轉變該從何抓起?

    截至目前,全國至少70個市縣取消了GDP考核。然而取消之後,一些地方政府的心態很糾結,“指揮棒”不知道往哪兒揮了。

    作為長期從事經濟轉軌理論與政策研究的經濟學家,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最近收到一個請求。地處中西部的一個城市,想在他的幫助下制定“十三五”規劃。然而在設定經濟增速目標時,出現了這樣一個插曲。

    遲福林:從我們的研究來看,“十三五”期間這個地方實現8%左右的增長,是有可能的。但是當地政府討論時就提出來:我們是一個欠發達地區,我們沒有兩位數的增長是不行的。我説,我們要看可能性。他説不是,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必須要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經濟增長率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論,但在專家論證出相對合理的增長率時,仍然不由分説地要追求高增長,這反映出的問題就值得思索了。

    矛盾、急躁、擔憂、糾結,這樣的心態與經濟新常態背道而馳。新常態的概念可謂深入人心,但很多地方並沒有真正理解或者沒有深刻認識到它的必然性和重大意義,心態依然停留在過去。特別是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7%的數據一齣來,很多人心理有落差,有壓力。

    這種壓力來自哪?在國家統計局信息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看來,更多來自“慣性心態”。

    潘建成:我覺得,這種壓力有一部分是來自一些困難企業的反映,還有一部分來自一種心態,就是他們習慣了過去的高增長。我們長期以來GDP保持10%以上的增長,投資保持20%以上的增長。對此,很多地方政府、老百姓、企業都覺得有點習慣了,好像我們就該是這樣的增長。

    這樣的慣性心態,則來源於面對轉型與轉變,一些地方政府的“本領恐慌”。曾在多地調研相關問題的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對此深有體會。

    辛鳴:指望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的地方政府和企業還真不少。像“互聯網+”這樣一種新的經濟業態,需要我們用新的本領、新的技術去支撐。但是,現在來看,我們很多同志在這些方面還不具備基本的能力和素質準備,在現在這种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大家就習慣性地把過去的一些辦法撿起來。

    慣性心態、本領恐慌帶來的結果是什麼?是“路徑依賴”,是回到一味靠投資拉動增長的老路上去。

    辛鳴:其實這種現象有相當的普遍性。對於一些地方政府來講,他們依然認為,拉動經濟增長必須要投資,只要把錢投下去,速度就能起來。可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看到,如果投資找不到好的領域,投資就會過剩,産能也會過剩。

    中國有句古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就是説,狂風不會吹一個早上,暴雨不會下一整天。中國經濟也是這個道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乃至超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無論是矛盾、恐慌心態,還是急功近利、路徑依賴心態,都要不得,更於事無補。面對新常態,要有新的心態。那麼新的心態是什麼呢?

    習近平總書記在首次提出新常態時就明確指出,要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平常心態就是一種新的心態。對此,專家學者幾乎一致地用“平和、從容、理智”等詞彙來形容。

    辛鳴:我們應該有一種從容的心態,不要對我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小的波動感到驚慌失措、悲觀失望,説“哎呀,不得了了,了不得了” 。

    潘建成:如果沒有一個平常心態,總是著急,總是抱著一種“救火”的心態來面對當前經濟增長的回落,那就很麻煩。這樣不利於我們長期問題的解決。

    現實已經並不斷要求我們,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面對新常態,需要對經濟規律的再認識。國家統計局信息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説,在世界各國,經濟規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潘建成: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曾經都快過,但是又逐漸換擋,逐漸到目前這樣一個增長速度。所以我想,這樣一個規律對於中國來説也是無法回避的。

    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時期。“三期疊加”告訴我們,增速下降是客觀規律,也是我們轉方式、調結構的主動選擇,不必大驚小怪。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即使是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7%的增速,仍然相當可觀。潘建成從增長的兩個變量算了一筆賬。

    潘建成:一個是增長率,一個是增長量。雖然增長率放慢了,但是增長量其實還是在增長的。我算了一筆賬:如果全年能實現7%的目標的話,那麼今年比去年增加的GDP增量,按不變價計算的話,依然是六年來最高的。

    事實上,除了GDP,今年上半年還有很多數據足以支撐我們“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比如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半年完成全年目標的七成以上;比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跑贏”GDP;再比如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長6.8%;連續3個月回升;還比如投資和消費連續幾個月增速回升……

    換個角度看問題,心態一變天地寬。客觀理性的平常心,是新常態下應有的新的心態。然而,播撒了種子,不用心培育,長不成參天大樹。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提醒,在保持戰略定力、不徬徨、不搖擺的同時,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並非“從此一路無荊棘”,必須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

    辛鳴:面對經濟新常態,我們不要得過且過,也不要老想搭便車。過去這麼多年的經濟發展,我們有很多地方是搭了國際經濟發展大背景或者快速發達地區的便車。別人怎麼做,我也拿過來做。固然,曾經這樣的辦法是管用的,但是在新常態背景下,恐怕靠這樣“搭便車”的做法拉動經濟增長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我們應該下決心來研究經濟發展的深層次規律,把握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發展的機遇。我們要去開闢“藍海”,如果沒有一種進取的精神、進取的心態,恐怕是不可能的。(記者韓志峰 呂紅橋)

責任編輯: 安濤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