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今年兩會以來,“互聯網+”成為人們談論的熱詞。7月1日,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佈,再次引起人們的熱議。“互聯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指導意見》中列數了11個重要行業領域的應用,其中“互聯網+益民服務”重點關注了教育、醫療、養老和便民服務等民生熱點問題。政府治理在“互聯網+”的驅動下呈現出以下特徵: 一是政府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治理更加深入。政府從最初依靠IT企業的技術力量搭建電子政務系統平臺,到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開設政務服務APP,提供更多社會增值服務。新興智慧型産業的出現必將與政府治理能力形成無縫對接,相互扶持實現政府治理創新。 二是政府治理轉入提質增效的新常態。“互聯網+”並不是為電子政務基礎建設做加法,而是對公共服務供給進行提質增效。3月,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政府網站普查的通知》,截至7月27日,各地共上報政府網站85737個,其中有6373個政府網站申請“關停並轉”。政府網站中有大量的“僵屍網站”,如無能力去維護,就應該刪減掉。 三是治理中更加強調融合性的互聯網精神。“互聯網+”對電子政務進行了重塑。“互聯網+”與之前的“+互聯網”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體現在對電子政務內涵的認識上。現實政務+互聯網,考慮的是互聯網的工具理性帶來的效率,兩者之間發生的是一種物理變化。互聯網+現實政務,考慮的是互聯網的價值理性增進的效益,兩者之間發生的是一種化學變化。 四是政務資源的智慧化配置。未來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智慧化政務系統將打破不同管理主體在處理危機事件中的碎片化狀態,做到資源在主體間的統一整合和配置,加強聯絡與互動,提升整體的行動能力。 五是政務數據開放與共享。北京市政務數據資源網、上海市政府數據服務網等致力於提供政府部門可公開的各類數據下載和服務,為企業和個人開展政府信息資源的社會化開發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在政府治理創新方面,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我國電子政務的主要問題在於政府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整合與共享未能有效實現,尤其是缺乏對部門間信息孤島、路徑依賴、協同辦公等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當前,我國電子政務已經進入到了提供社會增值服務的中級發展階段,在向高級發展階段跨越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處理以上問題,很有可能掉入“中級發展陷阱”。不僅不能夠克服原有的信息孤島問題,還有可能産生新的機構裂化問題。解決以上問題,需要依託“互聯網+”帶來的新一輪驅動力量,要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做到放管結合。不要放任,易導致資源用盡的“公地悲劇”;也不要管死,易形成資源凍結的“反公地悲劇”,這兩者都是資源被錯誤使用而導致的極端無效率。 二是尋求整體性治理路徑。就當前的行政管理體制而言,信息資源的橫向整合往往要比縱向整合更加困難。要在不消除部門邊界的情形下協調跨組織邊界的行動,不同層級和機構共同提供更為整體化的公共服務。 三是成立相應的大數據應用管理機構。數據利用是電子政務建設的“最後一公里”,但經常出現中梗阻。就當前政府數據管理的碎片化狀況來看,政府部門成立相應的大數據應用管理機構是必要的,這無疑在協調和整合部門政務信息方面作用明顯。值得注意的是,應賦予大數據應用管理機構足夠的權威性,保證其協調和整合力度,以免出現“新瓶裝舊酒”的情況。(劉紅波 汪玉凱)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