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措施協同 穩增長效應初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02 08:45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面對經濟增長“新壓力”,中國經濟進入三季度後能否步入發力期,直接關係到全年目標能否如期完成,強大的穩增長政策儲備正加快釋放。9月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同時確定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制度。

    不少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的專家認為,這兩項措施在增強企業活力、促進投資結構優化方面有重要作用。

    針對當前經濟出現的新情況,中央政府自8月以來,已經推出多項穩增長政策,僅8月31日就發佈了包括降低公積金買二套房首付比例,鼓勵上市公司兼併重組、現金分紅、回購股份和通過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投放流動性1400億元人民幣三項措施。

    這距離8月28日的國務院專題會不到5天時間,就已經有包括投資、消費、財政、貨幣在內的5項穩增長措施。

    《第一財經日報》近期從多部門人士處獲悉,相關領域政策儲備研究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決策層有能力,也有信心應對各領域的各種突發情況。

    一名接近高層的研究人士對本報表示,下一步將在各部門和領域之間建立更暢通的溝通和交流機制,發揮好穩增長政策的組合效用。

    多舉措扶持實體

    發改委一名人士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政策效果顯現有一定滯後期,前幾個月推出的穩增長政策已經逐步看到成效,體現在上月發用電量和貨運等都有所回升。

    根據發改委公佈的信息,8月1~28日,全國發用電同比增長2.97%,增速較去年同期回升6.54個百分點,比7月增速回升4.97個百分點,並有望在9月份繼續保持增長。

    儘管部分指標出現回暖跡象,但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性依舊有增無減。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昨日發佈的8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7%,較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這是繼今年2月份後再度降至臨界點下方。

    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都不明朗的情況下,“穩增長”將持續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工作的重心。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加劇了各界對實體經濟是否被拖累的擔憂,而中央政府早在去年就展開了扶持實體,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舉措。

    不僅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政府更是在減少稅費和籌集資本方面推出了多項措施。

    李克強在8月28日的專題會上提出,要創新投融資方式,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置換地方存量債務、發行企業債券、調整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等,提高地方和企業投資能力,推動公共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落地,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發展,擴大有效投資。

    昨日常務會議對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作出了具體部署。會議決定,中央財政通過整合資金出資150億元,創新機制發揮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吸引民營和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共同參與,建立總規模為600億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通過設立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用市場化的辦法,重點支持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

    “這絕不是分給哪個部門、哪個司局的錢。要把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辦成一個市場化運行的基金,切忌成為管理部門的‘錢袋子’。”李克強鄭重警示。

    基金原則上採取有限合夥制,其募資、設立、管理、收益分配、到期退出等均按市場化原則操作。通過社會出資人優先分紅、國家出資收益適當讓利等措施,更多吸引社會資本,激發中小企業“雙創”活力。

    此外,為促進投資,昨日會議還決定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制度,合理降低投資門檻,提高投資能力,增加有效投資,加快補上公共産品、服務及其他發展“短板”,通過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和民生改善。

    具體來看,關係國計民生的港口、沿海及內河航運、機場等領域固定資産投資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要求由30%降為25%,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由25%降為20%;玉米深加工項目由30%降為20%;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多晶硅等産能過剩行業,嚴格執行現行的30%~40%較高資本金比例要求。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副總經濟師陳中濤建議,在當前形勢下,宏觀調控要在堅持區間調控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立足於打造“雙引擎”,激發市場活力,釋放市場需求。此外,還要大力推動公共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落地,擴大有效投資。

    中國經濟的“雙引擎”是指“改造傳統引擎,重點是擴大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與“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概念是2015年初李克強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致辭時提出的。

    財政政策將成穩增長主角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資本時代,如何用好貨幣和財政政策,已經成為四兩撥千斤的重要手段。

    近期,央行宣佈雙降的措施以及多次逆回購+SLO操作等貨幣刺激、地方債務限額管理落地及置換擴容,都是財政貨幣政策同發力的表現。

    與金融方面側重“防風險”相比,包括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內的許多研究人士認為財政政策會成為下半年穩增長的主角。財政部副財長朱光耀也稱,下半年將“適當擴大財政赤字”。

    記者梳理髮現,財政穩增長要大展拳腳,目前已經具備了兩個有利條件。首先是近期財政數據的回暖,根據財政部最新發佈的數據,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2.5%,增速連續第二個月保持在兩位數。

    此外,地方債發行規模的擴大以及風險管控的防範,使得財政繼續寬裕,積極財政有了實施的保障。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央行加大貨幣政策的力度,將增加銀行對實體經濟的貸款,短期內對經濟增長將起到支持作用。但僅僅依靠上述政策並不足以在中期內支持中國的經濟增長,財政政策需更加積極地推動整體需求。

    他認為,財政部近期決定將地方債務置換的額度擴大至3.2萬億元,這將幫助地方政府達到今年設定的投資增長目標。

    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力度

    “好的政策不少,但落實起來有難度,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上述接近高層的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為了使政策落地生根,政府的另外一大發力點就是對自己開刀,打擊庸政懶政,提高政府職能效率。

    最近一年多來,不僅簡政放權和“曬權”行動持續深入,許多部門和地方的行政情況還引入了督查、第三方評估和大眾監督等新舉措。

    8月30日,國家審計署公佈7月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這已經是自5月份以來審計署公佈的第三份穩增長審計報告。

    從審計來看,22個省及2個部門存在資金沉澱和土地閒置問題,涉及資金564.47億元、閒置土地3.6萬公頃,還包括部分地方貫徹落實中央政策措施的部分配套制度不完善及部分政策措施未落實、未按規定落實簡政放權要求、重點項目推進緩慢……

    除了審計之外,在上周,經監察部審核,遼寧、吉林、安徽、福建等7省對59名幹部在審批、決策和監督等政策執行過程中懶政怠政、失察失職瀆職等不作為問題,給予相關責任人黨紀政紀處分,個別違法者受到刑事處理。

    李克強已經在多個場合表示,要持續深入地下重拳整治不作為,而在許多研究人士看來,行政“子彈”上膛,也是政府穩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王滿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政府的自我改革能更好地促進政策落地,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落實好一個政策比出臺十個政策都有用。(王子約)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