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政府與市場攜手增強創業創新動力;確定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制度,促進投資結構優化;部署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方便群眾就醫;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草案)》。(9月1日 中國政府網) 暑期7、8月作為電影院的黃金期,歷來備受關注。剛剛過去的2015年暑期檔,《捉妖記》票房最高,《煎餅俠》賺錢最多,《大聖歸來》勇超《熊貓3》,2015年成為最值得被華語電影史銘記的一年。僅2015年7月,全國電影票房已達到54.9億元,刷新了中國電影市場單月票房紀錄,被業內稱為“7月奇跡”。2015年的夏天,一項項新的票房紀錄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與無限的可能。 現階段,中國電影産業總體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産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在國內觀眾中贏得了越來越好的口碑;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電影如一張名片般,對在國際上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軟實力起到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看到,中國電影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狀態,影片的海外競爭力仍然偏弱,與中國貿易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同時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縱觀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中國電影行業可以説先後經歷了“高峰—低谷—上升”的發展歷程。自2003年中國電影産業化改革啟動以來的十餘年間,中國電影的市場規模便一直保持著每年30%左右的增長。2010年,中國電影全年票房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伴隨著中國電影業的突飛猛進,業內期待已久的電影立法已經水到渠成。 9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草案)》,以提升文化産業水平、促進電影産業健康發展。會議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中國電影市場一片繁榮的背後,實則依然“危機”四伏。缺乏細緻的規範和有效的機制,中小投資影片深受衝擊,投資風險越來越大,電影人才匱乏,偷漏票房屢見不鮮……這些問題背後,是中國電影立法的缺失。旨在促進電影産業繁榮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電影産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一經公佈即被指亮點頻現。它無疑對深入推進電影産業話改革,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電影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營造更公平有序的電影市場競爭環境有重要的意義。 取消了資格限制,對於吸引影業投資具有促進作用,這和近年國內影業的發展勢頭是相適應的。從降低電影産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減少電影生産和發行的行政審批,明確財政、稅收、金融等扶持政策這三點可以看出,此次立法對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應是一種利好。在加強公益服務、推動電影“走出去”、實行稅收減免優惠、保護知識産權、保障觀影權利等方面對電影産業發展産生積極影響。 如何讓中國電影更長效、更健康、更有後勁地發展,是這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的討論過後,人們要繼續思考的問題。從電影管理條例轉向電影産業促進法的背後正是中國電影從“人治”走向“法治”的邁進。《電影産業促進法》將使中國電影真正有法可依,中國電影在朝著一個更好的方向邁進。也正是因為它的頒布順應了市場發展的趨勢,順應了影業需求,勢必産生深遠影響。(夏生)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