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數據開放要打通“三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07 19:08 來源: 一財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政府大數據建設已經被上升到了“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的高度。但要到2018年取得明顯進展,可能還要在行動和意識上打通“三關”。

    從金審、金數等“十二金”工程開始,中國的電子政務發展就步入了“快車道”。而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下稱《綱要》)更是將中國政府治理納入全球大數據發展的“高速路”。

    從《綱要》內容分析,政府大數據建設已經被上升到了“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的高度。從政策落實的角度看,此次《綱要》既給出了“時間表”、又給出了“路線圖”。其明確提出“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2018年底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這都讓開放的政府大數據變得觸手可及。

    不過,要2018年取得明顯進展,不僅要按照《綱要》內容抓好落實,可能還要在行動和意識上打通“三關”。

    第一關是消除“孤島”。大部分政府的信息化平臺建設是從部門發展起來的,主要的部門有自己的專網,甚至同一個部委下不同司局還有不同的數據信息系統,使得需要進行系統集成或數據共享的信息系統之間相互孤立,導致數據信息無法共享交流,重復建設、重復採集的問題較為突出,從而形成了一些信息“孤島”。

    在今年6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應用大數據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強調,要注重數據、信息之間的關聯,進一步推動政府信息開放共享,消除信息的“盲區”、“孤島”。

    孤島如何消除?《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子政務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給出的方案是將數據納入到統一的平臺上,由各地區各部門對現有業務專網應用進行合理分類,分別向國家電子政務內網或外網遷移。

    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管理中心已經搭建了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的穩定網絡,只等各部門加快轉移。比如,一些地區的審計專網已經實現了向電子政務外網的整體遷移,為移動辦公、聯網審計等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關是互聯互通。互聯互通不僅是指資源放到同一平臺要達到“可查”,還要求有關聯的數據內容和數據結構必須有嚴密的邏輯聯絡以便實現能實時更新的“可轉”。

    比如,人口信息涉及衛生、社保、公安、統計、稅務等多部門,企業信息涉及工商、稅務、經信、質監、統計等多部門,但不同部門在一些數據的統計口徑、統計時間、統計範圍、數據格式等方面不一致,可能使可查可轉遇到困難。比如,一個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變動、一個企業盈虧增減的經營活動,如果只在一個數據體系中有所反映而在其他數據體系中滯後或者不匹配,不僅容易造成數據“打架”的局面,也無法用個體單位的立體化信息支持政府治理、居民生活以及企業經營。

    在政府數據的開放性建設中,硬體建設從來都不是瓶頸,而軟體建設的突破成為開放開發的關鍵。《綱要》提出的“建立標準規範體系”已經直指問題的核心。這包括建立規範標準,包括要推進數據採集、政府數據開放、指標口徑、分類目錄、交換接口、訪問接口、數據質量、數據交易、技術産品、安全保密等關鍵共性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對於龐大的政府數據體系來説,這是一個不得不突破的艱巨任務。

    從《綱要》安排的步驟看,金稅、金關、金財、金審、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農、金水、金質等信息系統可能最先實現通過統一平臺進行數據共享和交換。

    最後一關是服務意識,這是打通政府數據開放的“心門”。一些部門數據之所以難於開放,可能源於服務意識仍不強。十八大報告已經提出了“服務型政府”的命題,如果沒有整合性後臺政務系統作支撐,就不可能提供高質量的政府服務。所以,在數據上各地各部門恐怕都要重新思考“舍”和“得”的大文章。數據要連接才會産生價值,部門要共享才能實現“用數據説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科學決策。

    為了更好實現服務意識,還要在政府建設基礎數據的權威性和數據信息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綱要》所提出的“鼓勵互聯網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市場化的第三方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用市場和創新的“活水”滿足人民群眾對政府大數據的個性化需求。

    而在最終産品的呈現上,“服務意識”也要挂在前頭。要讓用戶數據界面親切、友好、方便使用,做到這些不容易,需要各地各部門“多動腦筋”。目前,如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視化産品、科技部網站的開放共享的科技資源目錄、北京市政務數據資源網的免費海量數據包下載服務、上海市政府數據服務網的集合開放措施以及數説南海網的數據應用創新可能可以成為各部門借鑒的“他山之石”。(重華)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