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下稱《綱要》),《綱要》指出在公共服務大數據工程中要構建醫療健康服務大數據。 目前,大數據正在推動多個行業轉型升級和創新,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已經成為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的有力工具。有業內人士這樣比喻:在醫療領域,大數據分析的作用堪比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 那麼,“大數據+醫療”目前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如何?目前仍面臨著哪些挑戰?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企業家認為,大數據醫療是智慧醫療的新探索,讓個性化、精準化的醫療服務成為可能。同時,我國目前仍需在醫療數據的採集和分析以及行業標準的制定等方面進行探索,推動“大數據+醫療”的進一步發展。 “大數據+醫療”:智慧醫療的新探索 數據顯示,當前國內現有2000多款移動醫療APP,且處於快速增長階段。去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到30.1億元,比2013年增長26.8%,預計2017年將達到125.3億元。移動醫療APP德國調研公司Research2guidance報告稱,當前全球移動健康應用的數量超過10萬項,大部分應用的下載量不超過5萬次,營收低於1萬美元。 《綱要》提出,要鼓勵和規範有關企事業單位開展醫療健康大數據創新應用研究,構建綜合健康服務應用。事實上,好多與醫療相關的企業已經開始了這樣的探索。 例如,百度2014年7月與北京市政府聯合推出了北京健康雲平臺,通過智慧設備來蒐集用戶的身體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後將結果同步推薦給線下醫療服務機構和專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服務。 春雨醫生2012年推出了手機醫生問答軟體移動健康諮詢APP,目前已沉澱了3000萬量級的醫患問答數據,主要集中在婦科、兒科、皮膚科等。用戶在提出問題後,後臺用大數據自動匹配類似的歷史問題及相關症狀的信息呈現給用戶,給出診斷相似度比例由高到低排列的醫生回復。 成立於2004年的尋醫問藥網,目前註冊用戶超過1個億,日獨立訪客超過2000萬人,其中患者及患者家屬佔比78.8%。該網站通過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結合醫院、醫生、醫藥企業等打造一站式健康服務閉環,基於健康大數據實現健康干預、風險提示等惠及於民……像這樣的企業舉不勝數,並在如火如荼地發展,為百姓的生活健康保駕護航。 目前,我國對“醫療大數據”尚沒有統一的定義標準,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尋醫問藥網戰略發展事業部總經理姜天驕這樣認為:醫療大數據主要包括了人們的日常健康體徵數據、體檢數據、病例數據、處方數據、用藥情況數據、基因數據等圍繞著人體各項健康指標以及與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此外,從宏觀角度還包括公共衛生範疇內的數據等。 當前我國主要通過醫院外和醫院內兩部分數據獲取醫療大數據。醫院外的數據主要來自於個人的線上健康諮詢行為、網絡問診平臺,以及可穿戴設備對於體徵數據的採集;醫院內的數據主要包括體檢數據、電子病歷數據、電子處方數據等。 姜天驕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他所在的尋醫問藥網今年年初成立了專門的大數據部門,聘請專家對醫療大數據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的分析。其數據採集渠道包括:在線上問診平臺採集患者提交的基本信息;在隨診平臺採集患者在康復階段的健康數據;在醫藥電商平臺採集患者的用藥購藥數據;最後通過雲健康平臺接入大量的可穿戴設備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完成對患病人群以及健康人群的體徵數據採集。 “大數據+醫療”:個性化服務惠及於民 “通過對醫療大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非常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姜天驕説,一是可以界定相當一部分不合理用藥和過度醫療的情況,從而給問診者更好的建議。二是由於能夠獲得問診者多維度的健康數據,及時提供預警服務,同時根據個體特徵,推薦其最合適的家庭醫生或者去醫院進行就診。 “大數據+醫療”為患者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和改善。姜天驕説,首先,“大數據+醫療”使得“上醫治未病”成為可能。通過醫療數據分析,在患者身體從健康狀態到亞健康狀態的轉變中,能夠得到及時的提醒,並得到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指導建議,防患于未然。既減少了患者的病痛,又減輕了其經濟壓力。 其次,“大數據+醫療”根據患者具體的身體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設計,真正做到醫療服務的個性化和精準化,實現傳統環境下難以完成之事。姜天驕説,嚴格來説每個患者的用藥和治療都不同,但由於傳統情況下缺乏對於數據的採集和分析,信息嚴重缺失,患者的用藥和治療都“被標準化”了,這其實是不合理的。但是在醫療大數據的支撐下,可以精準地給出用藥指導,不再是“一次一片,或者一次幾片”。 再比如,在醫療大數據的個性化服務上,尋醫問藥網的雲健康平臺還專門為肥胖人群量身定制了一體化的“智慧體質分析儀+醫療APP+個性化減肥指導”的服務。通過智慧體質分析儀測量出身體的十項健康指標數據後,搭配運動、飲食和生活習慣方案,並加入趣味和激勵機制,從而幫助其達到健康減肥的效果,而不是為了減肥反而變成不健康的身體狀態。“這在缺乏大數據的傳統環境下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姜天驕補充道。 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是“大數據+醫療”的挑戰 上述內容提到,醫院內數據採集和醫院外數據採集是醫療大數據的主要獲取方式。但是,在可操作層面仍然充滿著挑戰,姜天驕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從醫院內數據分析,我國目前的醫院信息化建設還不發達,在院內數據採集上,除了一線城市三甲醫院這類頂級醫院,一些地市的二級或者以下醫院的數據採集相對困難。另一方面,目前各個醫院仍然存在嚴重的“信息孤島”問題,信息在醫院間無法正常流通,同一個病人在不同醫院的檢查和病例數據無法統一連貫。 二是,從醫院外數據來看,數據採集的難點之一是如何合理設置激勵機制,即如何驅動患者將自己的數據上傳。難點之二是數據的精準度,由於目前可穿戴設備領域尚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因此在精準度層面參差不齊,不同可穿戴設備採集的數據很難按照同一維度進行分析。 三是,目前國內企業對於醫療大數據分析的研究投入才剛剛起步,一方面由於之前數據的匱乏使得現在開闢醫療大數據分析土壤的難度變大。另一方面由於醫療大數據分析在前期更多的是投入而非産出,因此在目前的商業環境下很難出現。 多項策略讓“大數據+醫療”落地 談及尋醫問藥網在接下來利用大數據提升智慧醫療的策略時,姜天驕説,目前,他們在醫療大數據服務的策略上重點圍繞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服務輸出三方面進行。 首先,從數據採集方面,一是通過開設移動互聯網醫院服務,在為現有醫院朝互聯網轉型提供幫助的同時,獲取一部分數據;二是進一步提升線上諮詢服務質量,進而採集到更多更高質量的數據;三是與更多優質可穿戴設備廠商合作,擴大對用戶健康數據的採集範圍;此外,還在線下加強社區驛站醫療服務中心的建設,採集到更多的居民健康數據。 其次,在數據分析方面,加強大數據團隊的建設,並進一步加強與衛生主管部門的合作,共同進行醫療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研究。 最後,在服務輸出方面,一是不斷完善建設多維度一體化的服務鏈條,包括網上疾病自診自查、在線問診、預約掛號、線下陪診陪護、院後隨診、醫藥電商、可穿戴設備雲健康管理服務;二是拓寬服務對象,從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服務,到為企業客戶的員工健康提供優質服務,再到為健康保險機構的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在線下,未來也將進一步提升社區驛站的服務深度和質量,從而真正將“大數據+醫療”落地。 在創造“大數據+醫療”的良好環境上,姜天驕坦言,目前行業標準的缺失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作為基層企業工作者,他期待政策制定者和主管部門能夠更多深入産業一線調研,在“大數據+醫療”方面與相關企業加強溝通,客觀制定有助於行業發展的標準。 同時,目前醫院還相對保守,沒有真正利用互聯網去探索“大數據+醫療”的新服務模式,建議政策制定者和主管部門可以更多在政策方面驅動醫院主動擁抱互聯網和“大數據+醫療”的模式,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此外,醫療整體環境的改善是“大數據+醫療”的應用基礎,“我們期待醫生多點執業、網售處方藥等政策能夠進一步推動,為‘大數據+醫療’提供更加市場化的高效率發展土壤。”姜天驕説。(見習記者 王晶晶)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