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變化和亮點將成為我國經濟企穩回升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3 19:22 來源: 學習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近年來我國經濟呈持續下行之勢,增長速度從兩位數降為一位數,接著降到8%以下,2014年為7.3%,今年上半年進一步回落到7%。面對經濟持續下行壓力,悲觀情緒蔓延,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衰退或蕭條期,“中國經濟崩潰論”在西方再度甚囂塵上。其實,分析經濟形勢不能只看一面,看不到困難就找不到政策著力點,只看困難看不到新趨勢和亮點則容易喪失信心。分析經濟形勢確有方法論問題,換個角度看問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我國經濟下行帶有規律性和客觀性

  經濟達到一定規模時的規律性現象。所謂的規律性,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市場相對飽和,經濟減速下行成為一種必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經濟快速增長,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和供給全面過剩的出現,經濟減速成為必然。統計資料顯示,1978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僅為3645億元,2014年達到636463億元,是1978年的174.6倍,經濟規模列世界第二位。在如此高的基數之上繼續保持接近兩位數的高增長顯然不現實了。實際上,許多國家諸如日本、韓國、德國、韓國、新加坡等都有過增長速度隨經濟規模擴大而下降的經歷。我國經濟近年來持續下行就是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

  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的客觀反映。經濟增長的實質是以較小投入獲得較大産出。在生産率既定的前提下,投入越多産出就越大。反之,在投入既定的前提下,要素成本越低,産出就越大,經濟增長就越快。這是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各種要素的低成本投入;二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要素低成本投入加高效率配置,使我國經濟增長獲得了強勁的“混合動力”。在改革開放之後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裏,土地、勞動力、資金,特別是生態環境的低成本投入,成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撐。但是,近些年來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土地轉化成本不斷攀升、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生態環境保護投入越來越大。顯然,在各種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的情況下,經濟減速不可避免。

  外部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出口不斷擴大,特別加入了WTO以後,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但是,隨著我國産品大舉進入國際市場,貿易對象國的相關産業受到強烈衝擊,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逐步抬頭,限制中國産品進口的政策紛紛出籠,出口增速大幅下降,甚至有的年份出現負增長的情況。加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復蘇艱難,進口顯著減少,我國産品的出口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之一的外需日趨疲弱,導致我國經濟加速下滑。

容忍經濟一定程度下行是一種戰略選擇

  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選擇。在發展問題上,我們已經形成的共識是粗放的發展方式不能再繼續下去,必須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結構決定功能。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的主因是産業結構過“重”,第二産業增加值比重過大(2014年為42.6%,比發達國家大約高20個百分點),工業當中重化工業增加值佔70%左右,這樣一種“重型結構”必然導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發展方式積“重”難返。實踐證明,在經濟高漲期,調結構、轉方式是難以做到的,而經濟下行則會形成倒逼機制,迫使産能過剩行業加速調整,發展方式加速轉變。所以當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成為主線和主攻方向時,允許經濟一定程度下行或犧牲一定的速度,就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就像汽車轉彎必須放慢速度,否則會導致側翻一樣,容忍經濟一定程度下行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完成既定發展目標的明智選擇。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其中經濟發展目標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實現人均國內生産總值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當時測算,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只要年均增長7.2%左右,就可以實現既定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相應目標調整為“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據測算,從2013年到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6.8%左右,“國內生産總值翻一番”的目標就可以實現。基於此,把我國近期的預期經濟增長速度定為7%左右就是一個合理區間。這好比,一個人跑步到一個地方,前半程跑得快,節省了時間,後半程放慢一些速度就是明智選擇,因為既然不用再拼命跑就可到達目的地,就沒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很累。

  保底線的理性選擇。“保底線”就是保就業。從我國現階段情況來看,每年吸納1000萬新增就業人口,是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會把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作為一個重要的預期目標。近幾年,新增就業每年都超過1000萬人,2014年為1322萬人,今年上半年是718萬人,已完成預期目標的71.8%。這説明,我國的産業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産業快速發展,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於2013年首次超過第二産業比重後持續上升,大大提高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據測算,2005年我國GDP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新增就業80萬人,2014年1個百分點拉動新增就業175萬人。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就不必片面追求速度。結構升級使“保底線”的難度降低,對經濟增長下行的容忍度相應提高。

從經濟下行中看趨勢看亮點

  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確實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壓力當前,我們必須調整心態、轉換視角,從經濟下行中把握趨勢、發現亮點。

  産業結構加速升級。産業結構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經濟結構。現階段産業結構升級的基本趨勢是第三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穩步上升,整個結構趨向“輕型化”。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儘管持續下行,但産業結構升級趨勢明顯強化。産業結構“輕型化”,有利於減低經濟增長對資源能源的依賴,降低消耗,增強抗禦國際風險的能力,提高經濟體系的就業彈性,帶動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産業更快發展。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降到7%,但第三産業增長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49.5%,比上年同期提升2.1個百分點,比第二産業比重高出5.8個百分點。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上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投資一直是第一主力。為了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的不合理格局,早在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就提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均衡拉動轉變”,把消費排在首位。近年來的可喜變化是消費的貢獻率逐步上升,繼201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2%,超過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48.5%之後,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達到60%,拉動國內生産總值增長4.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在加速調整,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強化。

  房地産業逐步回暖。儘管整個房地産業尚未復蘇,但部分重要指標已出現積極變化。一是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上半年由負轉正,同比增長3.9%(為2014年來首次正增長)之後,1—7月份同比增長6.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2個百分點。二是銷售額同比增長13.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4個百分點。三是全國百城新建住宅均價經歷連續10個月同比下降後,8月份同比首次上漲0.15%;環比上漲0.95%,為連續第4個月上漲。四是住宅投資開始回升。1—7月份房地産開發投資中的住宅投資同比增長3.0%,增速比1—6月份回升0.2個百分點,為2014年以來的首次回升。住宅投資佔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的三分之二強,其增速回升將對房地産開發投資進而對整個經濟産生拉動作用。

  新市場主體繼續快速生成。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儘管有些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但又不斷有企業新生,實際上企業生生死死是市場經濟競爭規律發揮作用的體現。近年來,商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企業註冊手續大大簡化,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得新市場主體快速生成。在2014年新市場主體爆髮式的增長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19.4%,註冊資本增長43%,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

  能源消耗進一步下降。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內容,是經濟運行效益提高的重要體現。201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在此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一季度擴大0.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增長7.6%,超過7%的經濟增速,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個百分點。這表明,儘管經濟在下行,但是城鄉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幅相對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過一個持續拉大的過程,2009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達到3.331,2010年開始逐步縮小,今年上半年降到2.831,比上年同期縮小0.04,這樣一個結果實屬難得。

  可見,我國經濟運行困難當中有亮點,持續下行過程中出現一些積極變化。隨著各項穩增長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新的調控政策出臺及“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這些積極變化將成為我國經濟企穩回升、轉軌變型的重要推動力量。

責任編輯: 溫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