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準入限制 加強後續監管——解讀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4 19:4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記者 安蓓、何欣榮)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首次明確我國將從2018年起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為什麼要在全國實施負面清單制度?哪些行業、領域可能會被列入清單?改革推進的路徑和時間表是怎樣的?就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什麼是負面清單制度?

負面清單一般是指一國以清單形式公開劃定禁止或限制外資進入的領域範圍。

2013年9月底,上海自貿區出臺我國第一張針對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兩年來,這份清單從最初的190條,幾經刪減至122條。2015年,廣東、天津、福建三大自貿區成立後,四個自貿區共用一張負面清單。

此次中央將對在全國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行頂層設計,意味著此項準入制度將從外資領域擴大到包括內資在內的所有投資,是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

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總裁王新奎指出,目前對企業投資準入實行的審批制度至少有三方面問題:誰得到批准,誰就容易獲得銀行貸款;很多過剩産能其實是“批”出來的;易引發權力尋租等。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説,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對企業來説,意味著“法無禁止皆可為”,對於政府來説,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當前,只有最大限度減少市場準入限制,降低投資、創業門檻,才能把各類市場主體的潛力活力充分激發出來。

商務部數據顯示,從今年4月實施新版負面清單至7月中旬,四大自貿區通過備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共754家,合同外資421億元,佔同期區內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及合同外資的比例分別為80%和57.5%。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對市場活力的激發可見一斑。

全國版負面清單如何推進?

全國版的負面清單啥樣?哪些行業、領域、業務的投資可能會被列入清單?相關信息尚未發佈,但有一些信息值得關注。

記者梳理髮現,四大自貿區2015年版負面清單中,在製造業方面,農副産品加工、酒類、煙草、印刷、文教用品等一般製造業領域完全放開,只在航空、汽車製造、軌道交通設備等重點領域對外資仍有所限制。在服務業中,增加管理措施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金融、文化、體育和娛樂領域。

“安全、敏感、戰略、命脈領域的市場準入應是負面清單限制的主要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説。

汪玉凱認為,自貿區負面清單主要針對外資,未來我國實行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還將面向內資,特別是民營資本,所以項目設置可能更寬鬆,準入門檻也將更低。“金融、保險、電力、電信、石油等過去民營資本難以進入的領域將進一步開放,並最終通過負面清單制度固定下來,這對於調動民營資本積極性,構建真正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意義重大。”

改革推進的路徑和時間表怎樣?《意見》明確提出,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發佈。按照先行先試、逐步推開的原則,從2015年至2017年,選取部分地區進行試點,逐步完善後探索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及相應的體制機制。

引入負面清單可能還需要對相關投資管理法律法規進行修訂。法律界人士指出,商務部今年1月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廢除了外資三法確立的逐案審批制度,設計了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相適應的外資準入管理制度,這次修訂完成後將為在全國實施“負面清單”制度提供立法參考。

政府如何強化監管?

實施負面清單制度,能夠降低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然而,企業進來了,拿到營業執照了,能不能順利地開展業務,後續的監管能否跟上,是對政府管理能力的一大考驗。

互聯網創業者王勝地説,雖然商事制度已經改革,註冊資本由“實繳制”轉變為“認繳制”,但在補貼申請等手續辦理中,仍對註冊資本有限定和要求。

“允許進來,不等於説馬上具備從事業務所需要的資質。很多具體問題有待出臺具有操作性的實施細則。”上海自貿區研究協調中心秘書長徐明棋説。

有業內人士介紹,以註冊一傢俬人診所為例,拿到了工商部門的執照,不代表你馬上就能營業,還需要到衛生部門辦理行政許可證,此外還要受一定區域內醫療機構網點規劃等制約。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負面清單制度的實施,將對政府管理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從審批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最大的難點在於相關體制的轉型,一方面是政府監管體制的轉型,包括機構改革、監管方式、標準設置等;另一方面需要市場化改革的整體推進。”

“取消事前審批後,誰來監管,怎麼監管是關鍵。”張燕生説,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一種方式是政府自己管,政府管不了或不善於管的,可以委託專業的第三方機構來管,甚至可以通過立法賦予這些機構執法權,但需要其定期向政府部門述職,還需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於實現政府管理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責任編輯: 溫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