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生態、為民生、穩增長——解讀作為“三合一”
工程的海綿城市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9 23:3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王立彬)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加快雨水蓄排順暢合理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海綿城市建設,是保護生態環境、服務民生改善、穩定經濟增長的“三合一”工程,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土地要滋潤、城市要呼吸

    “到武漢看海”“到長沙看海”“到杭州看海”……這是近年來城市內澇災害頻發的生動寫照。繁華城市“一雨就海”的另一面,是越來越多的城市嚴重缺水,形成地下漏斗、地面沉降。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建設雨水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的海綿城市,可以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

    目前我國90%以上的城市排水處理是快排模式。瀝青、水泥為主的地面硬化,使八成以上城市地表喪失雨水吸儲能力。對有限的管道設施,一旦暴雨來臨,很易形成嚴重內澇。與此同時,雨污“同流合污”,城市雨水流失率達七成以上。隨著城市面積急劇擴大,地表硬化“大餅”越攤越大,單靠管網排澇此“管”不通,城市水土平衡更是難以為繼。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從今年起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建築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這樣,城市建設順應自然,不僅可以解決缺水問題,還將扭轉城鎮建設的水泥化趨勢。城市土地能更好呼吸,居民才能更好生活。

    治理黑臭水、安居又宜居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海綿城市建設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加強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努力消除因給排水設施不足而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加快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這樣,百姓安居工程將更好地成為一項宜居工程。

    今年9月初,住建部會同相關部門制定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正式公佈。對黑臭水體,《指南》的定義是:城市建成區內,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和(或)散發令人不適氣味的水體。黑臭水體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副産品”。如果説“碧水藍天”是居民的夢想,“黑臭水體”就是讓群眾掩鼻而過的攔路虎。

    按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把建築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與地下管廊建設結合起來。治理黑臭水體,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海綿城市建設將是標本兼治之策。

    拓寬融資渠道、釋放投資動能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要總結推廣試點經驗,採取PPP、政府採購、財政補貼等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運營。

    海綿城市建設,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潛力。今年夏初的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培訓班上,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説,海綿城市建設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可以緩解地下水位下降、大雨必澇、山水林湖消失等城鎮化中的許多矛盾。同時這也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需要。據他估算,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里1億元-1.5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投資空間。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這是一個重要投資方向。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範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業務,多渠道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當前,我國社會資本十分充足,企業熱情也很高,只要創新融資方式,把公共服務工作做到位,就可以拓寬融資渠道,更好地使雨水變棄為用,促進城市與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