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開展産能合作,遵循市場規律、對接雙方需求、秉承綠色理念、奉行開放包容原則。如今,中國—東盟産能合作正處於歷史最佳節點。如何把握好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和亞太區域經濟融合進程,使雙方合作走得更穩、更快、更好,成為必須加大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 日前,中國駐東盟大使徐步在“東盟經濟共同體:中國—東盟産能合作”高層論壇上指出:“2015年對於中國—東盟産能合作是個非常特殊的年份。”這種“特殊”,意味著中國—東盟産能合作正站上全新起點。 説到底,雙方的合作有著深刻的現實需求。東盟將於2015年底按計劃宣佈建成東盟共同體,即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其中,經濟共同體的目標是要建成具有競爭力、發展平衡並與全球經濟接軌的單一市場和生産基地。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東盟付出了艱辛努力並取得了積極進展,域內外産能合作潛力進一步顯現。同時,中國是第一個與東盟建立自貿區的最大鄰國,也是東盟連續四年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雙方力爭2015年底前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進一步深化經貿尤其是産能合作。 從國際産業發展現狀和前景看,雙方産能和裝備合作有效對接,有助於擴大地區乃至世界的總需求,實現優勢互補、破解産業發展難題、提升産業發展層次、促進地區乃至全球産業鏈高中低深度融合,是互利共贏之路,順應了國際産業發展分工的規律。從推動經濟增長角度看,目前世界經濟結構處於深度調整之中,雙方發揮互補優勢實現産能合作,是拉動經濟增長、應對下行壓力的良方。從雙方合作潛力看,相近但有差別的發展階段以及互補的經濟結構是産能合作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今,中新蘇州工業園區、中泰羅勇工業園區、中馬“兩國兩園”等一批示範項目已收穫早期成果,一批新項目也在積極醞釀當中。 總之,無論從中國發展經驗來看,還是從東盟發展需求來看,中國—東盟産能合作正處於歷史最佳節點。如何把握好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和亞太區域經濟融合進程,使雙方合作走得更穩、更快、更好,成為必須加大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 中國—東盟開展産能合作,有幾個優良傳統必須被繼承和發揚。 第一,遵循市場規律。以企業主導、商業運作、社會參與、政府推動為原則,實現企業、社會、政府三者良性互動的合作模式,拓展基金、信貸、保險等各類融資渠道,包括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等。第二,對接雙方需求。具體來説,即以東盟國家需求為導向,契合各國經濟發展規劃及《東盟經濟共同體2025願景》《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等區域發展藍圖;以物流、電力、信息為基礎,因地制宜地採取合資、合作、公私合營、特許經營等方式。第三,秉承綠色理念。注重環保和能力建設,將項目開發與節能減排、技術轉讓、人員培訓結合起來,帶動地方社區建設,充分考慮當地就業、當地採購。第四,奉行開放包容原則。雙方合作不具排他性,歡迎發達國家加入,共同推進高新技術國際産能合作,調動更大範圍的全球力量,促進世界經濟再次煥發生機。 我們有理由相信,站在新起點上的中國—東盟産能合作,將勇開新路、奮力向前,這既符合雙方的發展需求、發展戰略和發展利益,又將為全球産業融合和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田原)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