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應凸顯公共政策內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30 09:23 來源: 新華每日財經分析
【字體: 打印本頁

    為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海綿城市建設,強調要加快雨水蓄排順暢、合理利用。並提出了在老城改造與新城建設中融入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措施,明確了多渠道的投融資模式。

    雨水蓄排順暢、合理利用看似是一項生態工程,實則是一項公共政策;而建設海綿城市的意義,也不局限于防洪排澇,而是統籌解決城市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的綠色途徑,是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落實在操作層面的重要部署,是中國未來城市建設的不二選擇。

    今年4月,16座城市入選2015年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功能的城市“海綿體”,住建部門也出臺專項文件對試點進行指導和規範。

    此次常務會特別強調海綿城市建設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一方面體現出海綿城市作為一項公共政策,就是要讓廣大群眾尤其是困難群體廣泛獲益的特性和目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海綿城市與老城改造融合的難度之大。

    我們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部分試點城市的老舊城區存在佈局複雜、建築密度高、容積率小、綠化率及水面率低等問題,以海綿城市為目標的改造實施難度大。在沒有技術標準和專業指導的情況下,試點城市普遍存在畏難情緒,認為老舊城區“碰不得”。

    而在新城新區、各類園區,雖然較之老城改造要容易,但由於目前我國對於海綿城市的認識和實踐尚處於初級階段,從規劃制訂到項目實施乃至海綿産品的應用,大部分源於國際經驗,缺乏本土化的技術標準體系的支撐,因此在試點新區建設中,也暴露出施工不到位、對設計意圖理解偏差等問題。而對於更嚴格的下凹式綠地、滲濾設施的施工質量,新材料的安全性,以及對道路、房屋等建築設施的影響等遠期問題,都需要時間來檢驗。對此,專家建議,無論是老城改造還是新城建設,都要防止盲目鋪攤子、上項目、買産品,而應引導試點城市首先有步驟地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作。盡可能恢復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溝渠,減弱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城市雨水滲透率;推進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開發、改造城市社區建築物、道路、綠化帶、停車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蓄留雨水的生態功能。在修復的同時,要遏制城市無限制硬化的趨勢,通過“兩手抓”來確保修復的效果。

    總而言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既要進行生態改造去“建”,又要順應自然地“不建”,並從法律體系、財稅政策、管理體制、技術與産業體系、人才培養、公眾參與等環節予以建立、完善和引導。(記者 陳誼娜)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