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國務院部署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舉措。一個重大水利工程要經過哪些程序?如何落地?今年水利工程投入緣何大大提速?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採訪調查。 信息多跑路,基層少跑腿 “從立項到開工,引洮二期工程僅用1年3個月,這比以前快多了。”甘肅省水投公司總經理霍子俊説,“引洮河水,濟隴中貧”是隴原人盼了半個世紀的調水夢。他清楚記得,一期工程從2002年立項到2006年開工,前期工作花了4年時間。 一個重大水利工程上馬,要經過哪些流程?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常務副司長汪安南介紹,從立項到開工一般需要土地、規劃、環評等19項前置審批,分三個階段:第一步是提出項目建議書,也就是立項,主要論證工程的必要性;第二步是可行性研究,主要從技術、經濟方面分析工程效益以及對環境、社會的影響,判斷“行”或“不行”;第三步是初步設計,選擇合理的技術路線和工程方案。 那麼,如何加快項目落地? “主要是精簡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汪安南介紹,為加快推進172項重大水利工程,水利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等部門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開闢綠色通道,壓縮不必要的程序,採取“串聯”改“並聯”、動態跟蹤等措施優化服務。 最近,按照國務院有關要求,國家發改委商水利部出臺了精簡重大水利建設項目審批程序的文件,進一步減少中央審批事項,對於規劃明確必要性和任務的項目,原則上不再審批項目建議書,直接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 “信息多跑路,基層少跑腿。”霍子俊感受最深的是,引洮二期工程作為今年明確開工的重大水利工程,相關部委為此開了5次聯席會議。“過去一個部門一個部門跑,現在集中在一起,有什麼問題現場解決;過去批完一個文件才能去下一個部門,現在可以同時‘壓茬’推進。” 重大項目審批提速。今年擬開工的27項重大水利工程中,有19個項目技術審查、報告修改、前置要件辦理的時間控制在1年以內,10個項目在6個月內,其中安徽月潭、河南前坪等6項工程僅用三四個月就完成了審查和報告修改工作。總體上,項目審查審批和報告修改時間壓縮了一半以上。 工程建設明顯加快。目前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已有67項開工建設,今年已新開工10項工程,其餘17項工程年內開工建設。 生態難承受的項目不上馬 有人擔心,加快推進重大工程,會不會因此放鬆審批,影響生態環境? 水利部副部長矯勇説,這些工程都是按照“確有必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立項的,許多項目經過了長期論證,有紮實的規劃基礎,不是一下子冒出來的。而且,每項工程都要經過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有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兩道關,明確工程規劃與建設必須確保生態安全,對生態代價太大的項目堅決不能上馬。 被稱為“珠江三峽”的大藤峽水利樞紐,不僅能解決珠三角“鹹潮”,還能為“桂中旱片”提供灌溉之利。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祥偉説,鋻於大工程的影響,水利部與兩廣等地反復勘測、論證了60年,最終由國務院批准于去年底開工建設。 位於雲南省文山州的德厚水庫,因蓄水後存在重金屬污染風險,水利部、環保部專家深入庫區實地調研,設計單位召開3次技術論證會,完善補充8個污染源的治理方案後,環評報告才得以通過。 矯勇説,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均依據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提出,並會同環保部門進行審查,列入項目單子。對擬建項目,環保部門獨立進行環評論證和審批,充分考慮左右岸、上下游的生態關係,滿足河流生態基流的基本要求,維繫河流與湖泊、濕地之間的生態平衡。在項目前期工作各個階段,都組織開展環境影響分析論證工作,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強化事後監管,按照環評報告書審查要求,落實項目環境保護各項投資和任務,嚴格開展建設項目環評驗收和後評估。 優先考慮社會資本參與 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設,投入能否跟上? 目前,重大工程以政府投資為主,並積極引導社會參與,探索多元投入機制。中央投入不斷加力,今年中央資金已全部下達,截至8月底累計完成投資1820.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9.4%,是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為吸引社會參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水利部聯合出臺意見,明確重大水利工程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也就是説,今後各類國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業,只要願意投入重大水利工程的,原則上優先考慮由這些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 大多水利工程公益性強、盈利能力弱,如何吸引社會資本? 該意見明確指出,要採取政府投資引導、項目財政補貼、價格機制等優惠政策,保障投資收益。比如,鼓勵發展重大水利工程投資基金,政府通過認購基金份額、直接注資等方式予以支持;對社會效益較好的PPP重大水利項目,政府可對工程維修管養經費等給予補貼。 霍子俊説,與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不同,總投資74.5億元的引洮二期工程將向社會資本開放,甘肅省將通過探索PPP機制,創新水利工程投融資模式。(記者 趙永平)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