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證合一”于減權中釋放“加法效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4 16:27 來源: 光明網
【字體: 打印本頁

這是個令創業者倍感振奮的消息:10月1日開始,“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在全國全面實施。這距2014年國務院發佈的20號文件將“三證合一”首次帶入公眾視線,才1年有餘。而日前,工商、稅務、質檢三部門負責人就該改革答記者問時稱,這項改革改變了原來大家習慣了的機制、制度、做法,這個也是一個關鍵和難點。

  所謂“三證合一”,是指將企業在登記註冊時需要工商、質檢、稅務3個部門分別核發的三個證照——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更改為企業一次申請、合併核發一個證照的登記制度。其目標就在於為企業設立登記時的“一窗受理、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機制,建立統一的“企業身份證”。看起來,這只是“3-2”的簡單算術,可實質上,它卻是個牽涉面極廣的高難度改革動作。

  如果説,商事制度改革是簡政放權的“先手棋”,那“三證合一”,則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核心環節,也堪稱今年深化該領域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它看上去事關商事,可現實中卻又不是工商系統一家就能做成。囿於以往各部門強調分工各管一段的執法特徵,商事制度層面的監管權分割尤為常見,工商營業執照是企業合法經營權的憑證,質監的組織機構代碼證相當於企業、機關、團體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通行證”,稅務登記證是納稅人申報稅務登記的憑證,每個部門都強調自己證號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三證合一”註定説易行難。也正因如此,儘管“三證分立”給民眾創業帶來了諸多不便,容易帶來重復審查、行政資源浪費等問題,可它卻能實施多年。

  而偏偏“三證合一”又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舉措之一,是推進簡政放權、提高政府服務效能的題中之義。這也是為什麼,李克強總理今年3月對其提出硬性要求,必須年內實現。而也只有簡化手續,縮短時限,才能降低投資創業成本。多地開展的試點經歷也證明,領取加載統一代碼的營業執照即可,會大大節省了企業證照辦理的時間,減輕企業準備材料成本等負擔。據統計,原來辦理3個證平均需要1個月左右,改革後,只需填一張表格,填寫20多項數據,平均3個工作日就能拿到“一照一碼”的營業執照。

而“減權”,釋放的卻是加法效應。減少了行政壁壘,營造寬鬆平等的準入環境,推進登記註冊便利化,解除制約創業創新的制度束縛,縮短了企業創辦週期,激活社會創業環境。實質上,這也當成為“新常態”下保障就業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對政府部門而言,建立監管信息大數據,達到“知一碼而曉企業全貌”,也能提高監管效率。 

  “三證合一”在全國範圍內的全面實施,也放出了某種信號:那就是在監管成本和市場主體的註冊成本發生衝突時,要以服務人而非折騰人為導向,讓政府部門圍著企業轉,而非企業圍著政府轉。在“互聯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驅動的語境中,用對接“互聯網+”節奏的“三證合一”為創業護航,也能反哺深化改革大局,畢竟“三證合一”也是“簡政放權”的“升級版”。

  當然也得看到,在對企業進行統一身份登記和賦號時,必然涉及信息共享平臺的成本分攤等問題。這也需要理順各部門在其中的權責分量;而避免在“三證合一”過程中出現“表面合一、實質分離”之類的變相抵制現象發生,也該建立“三證合一後評估機制”——自行或委託工商部門對“三證合一”的改革方式及績效,進行持續監管,啟動事後評估及追責,讓“三證分離”善政落到實處。

  有專家曾斷言:“三證合一”將隆重地載入中國“政府機構優化”的改革史。其意義之特殊,由此可見一般。在此也希望,它在末梢能得以實打實的貫徹施行,最終也以其“加法效應”帶動更多的改革迎難攻堅。(佘宗明)

責任編輯: 周楠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