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10月14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説“互聯網+雙創+中國製造2025,彼此結合起來進行工業創新,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概念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後,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比較細緻地闡述了中國製造2025的概念意涵。8月17日,《中國經濟週刊》以“學術特輯”的全刊篇幅論述了“中國製造2025需要新思維”的觀點,具體論述實現中國製造2025所需要的條件、環境及其路徑。中國製造2025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相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發展,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偏向技術性的製造業發展規劃。相對於國際上的“工業4.0”(也稱“4.0工業革命”),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立足中國當下工業基礎和發展水平的發展規劃。但是,實際上,中國製造2025的意義當然不是純技術上的,其目標當然也不限于中國當下工業發展水平的國際排序。實現中國製造2025,意味著中國躋身世界製造業強國之列。而所謂製造業強國,“就是幾乎在每一個行業裏都至少有一個中國企業能佔據高端地位,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有産品定價權和行業話語權”。 實現中國製造2025,靠誰?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誰來操辦、操作中國製造2025規劃,實現中國製造2025規劃所設目標的問題。據報道,在上述會議上,李克強説:“過去我們一談推動工業發展和技術改造升級,就覺得應該是政府切一塊資金分給企業,由企業內部的工程師苦苦攻關。”由此可見,操辦、操作中國製造2025不獨是政府的事情,也不是單靠製造業企業本身的事情,而是要靠“全社會力量”。依靠和整合“全社會力量”操作中國製造2025的技術手段和平臺是什麼,李克強給出的答案是互聯網這個“廣闊空間”。 在開放的環境下,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的資源,不僅是中國的,更重要是世界範圍內的。而整合資源,當然也不限于互聯網平臺,世界工業發展史上一切可用的合法手段,如上述《中國經濟週刊》在“中國製造2025需要新思維”中所提出的“引資購商”等具體路徑,都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備用選項。 在目前中國的發展環境下,提出中國製造2025也許正合其時。從工業技術上講,中國經濟下行的現狀,與中國製造在國際製造業分工中被鎖定於低端位次不無關係。不論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型,還是發展實體經濟、避免産業空心化,其不可或缺的標誌之一就是中國製造的升級換代以至強大。 也正如“中國製造2025需要新思維”中的觀點所述,中國製造2025所面臨的操作環境,是世界製造業升級的具體技術路徑已經為工業發達國家所給定,如所謂“工業4.0”。以中國製造業後發的現狀,很難另辟蹊徑獨闖一條達至世界先進製造業水平之路。實事求是地講,在10年之內,以中國互聯網整合資源的能力,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前路肯定崎嶇而坎坷。所以,在尊重産權、尤其是尊重知識産權的基礎上,通過上述“引資購商”等符合國際慣例的合法途徑實現融合式創新,實現中國製造2025設定的目標,就不失為一個現實可行之途。 因此,上述所謂“引資購商”實際上是中國在向世界製造業先進國家繼續開放環境下,對“招商引資”的換代或替代。“引資購商”,將為中國高端製造業整合先進技術,融合自主創新的技術,進而佔據行業及産業競爭的制高點提供墊腳石。(光明網評論員)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