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4877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0%,二季度增長7.0%,三季度增長6.9%。 對於前三季度GDP增速跌破7%一事,受訪專家表示,這是經濟轉型時期的正常現象,“不用大驚小怪”,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能正在積蓄中。 國際國內雙重作用 6.9%的增速是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GDP增速首次低於7%。針對外界的關注,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總結了影響當前我國經濟的三種力量:下行壓力、支撐力和新動力。 盛來運指出,下行壓力來自兩方面。國際層面上,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將世界經濟增長預期普遍下調了0.2到0.3個百分點。同時,美國的加息預期進一步強化,也造成世界大宗商品的價格、股市、匯市出現大幅動蕩;多國貨幣貶值,加大了中國出口的壓力。國內層面上,由於我國仍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傳統産業不僅在去庫存,而且在實實在在地去産能,鋼鐵、水泥、建材這些傳統産能過剩行業的增速都出現了下滑。 “國際層面的因素和國內層面的因素相互疊加,加大了三季度經濟下行的壓力,這是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落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盛來運説。 盛來運認為,支撐力源於中國經濟仍處於戰略機遇期,中國穩定運行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如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中西部地區仍然具有後發優勢,中國消費結構正在逐步升級。而新動力則在於改革紅利和創新紅利進一步釋放,推動著新經濟、新産品、新業態形成一種新的動力。 新增長動能在積蓄 對於前三季度的GDP增速,盛來運認為:“雖然經濟增速略有回落,但是總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穩中有進和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變。” 在盛來運看來,在中央一系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新經濟、新動力的成長是比較快的。他舉例説,1至9月份,網上零售額增長達36%左右,像新能源汽車等新産品都在翻倍增長,而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仍然達到10.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高出4.2個百分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説,未來中國經濟存在著很多積極因素,經過一段困難時期後會有好轉。“目前新的增長動能正在積蓄中,隨著宏觀調控的作用,中國的經濟還會觸底回升。”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部教授張孝德認為,“在轉型時期,GDP增速的輕微下滑很正常,不用大驚小怪。”他向本報表示:“GDP增速下滑的原因是,過剩産業、傳統産業導致的經濟下滑速度比新興産業帶來的增速度快所致。雖然新興産業目前規模尚小,對經濟增量沒有太大改變,但對於結構調整卻有很大意義。預計未來3年到5年,新興産業能夠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 來華投資興趣依然大 6.9%的數據確實意味著下行壓力,但霍建國認為,外國對中國市場的投資興趣依然很大。“他們來華投資,看重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比如市場上的投入産出比。” “對於國外投資機構來説,這次微小的下滑是中國經濟轉型時期釋放的一個信號。對他們來説,傳統行業吸引力下降,但新興行業的門檻和成本低,正是投資的最佳時期。”霍建國説。 關於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霍建國指出:“一方面,應該把製造業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對高附加值的、中高端的製造業,要保證它們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要兼顧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資源配置優良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公平,清理不規範和限制性的障礙,促進它們的壯大。”(潘旭濤 譚思宇)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