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23 09:2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回眸“十二五”系列述評之生態篇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王宇、劉羊旸、崔靜、陳煒偉)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是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的長遠大計。

“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一系列制度建設次序推進,出硬招、下重拳,環境治理成就斐然,美麗中國前景可期。

做頂層設計繪宏偉藍圖 為永續發展奠定堅實根基

金秋時節,福建莆田延壽溪畔,沙洲濕地生機盎然,綠樹、河流、飛鳥、遊魚構成動人景致。作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福建省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生態環境指數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清新福建”能成為福建的金字招牌,離不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完善制度政策,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這是繪就生態文明宏偉藍圖的關鍵五年——

“美麗中國”,這一極具詩意的名字,在2012年11月,首次出現在黨的文件中。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全局出發,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位置。今年5月,《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公佈,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願景,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是第一個,標誌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農業大學環資學院教授李季説。

既要有藍圖,還要有地基。這是制度日趨完善、政策頻頻出臺的五年: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到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制度框架基本構建。

——從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到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再到建立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以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制度體系基本確立。

——從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抓緊編制,五年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水”“土”“氣”污染防治制度系統推進,合力繪就青山綠水、詩意棲居的美好圖景。

“正是在‘十二五’期間,我們比較系統地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框架,並確立了一系列基本制度,為今後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開創性、奠基性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説。

向污染宣戰向綠色轉型 展開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

面對日益嚴峻的渭河流域水污染現狀,陜西省加大治理力度,五年開出了一張“億元罰單”:因污染超標,2010年陜西省環保部門對渭河沿線的西安、咸陽、寶雞三市開出380萬元的“生態罰單”。1年後,三市再次被罰8900萬元。截至2013年,渭河沿線地市共繳納污染補償金超過1.6億元。

“生態罰單”只是國家重拳治理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五年來,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舉措頻頻出臺,向污染宣戰。

——嚴格環評審批,源頭預防污染。“十二五”以來,國家層面對151個不符合條件項目環評文件不予審批,涉及交通運輸、電力、鋼鐵有色、煤炭、化工石化等諸多行業,總投資7600多億元;

——強化監管執法,嚴懲違法排污。2013年各級環保部門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06件,超過以往十年總和。2014年移送案件數達2180件,超過上年兩倍;

——擴充資金保障,提升治污“底氣”。在2013年中央財政劃撥50億元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去年再劃撥98億元,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10省份大氣污染防治。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以如此巨大的投入治理污染。我們是在用硬措施來應對硬挑戰!”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説。

既要治標,更須治本,重拳治污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方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使發展建立在資源能支撐、環境能容納、生態受保護的基礎上,根子在於生産方式的轉變,讓增長變得更輕、更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説。

在忍痛關停1400多個礦山資源類企業和加工攤點,並將41家高能耗企業“拒之門外”後,過去依靠“挖礦山、賣資源”的河北省臨城縣,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引進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電站等一批帶動作用強、技術含量高的項目,並投資構建以綠色生態農業為主體的生態經濟示範區,努力探索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組讓人欣慰的數據:

2011至2014年,全國淘汰鋼鐵1.55億噸、水泥6億多噸、造紙3266萬噸,分別是“十二五”目標任務的1.6倍、1.6倍、2.2倍,“十二五”重點行業淘汰落後産能任務提前一年完成;

2014年,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16.9%,比2010年提高3.5個百分點。2011年至2014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3.4%,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9%;

繼2013年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最大産業之後,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持續提升,今年一季度首次超過一半,達到51.6%,創下了歷史新高。

“生態文明建設不只是種草種樹、末端治理,而是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十二五’以來,隨著結構調整、産業升級、節能減排步伐的加快,經濟發展等方面上演了一場綠色變革,有力地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李佐軍説。

讓青山常在綠水常青 美麗中國願景可期

與各地越來越多的藍天白雲相呼應,國慶節後,在一場面向首都公眾的專題報告會上,陳吉寧公佈的“十二五”生態成績單令人振奮:

“十二五”前四年累計,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10.1%、9.8%、12.9%和8.6%。目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全國地表水劣Ⅴ類斷面比例已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達80%;

全國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屬污染事件由“十二五”初期的平均每年10余起下降到近兩年的每年3起。

2014年,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1.1%。

今天的中國,正用幾十年時間走過發達國家百年工業化歷程。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環境問題依然嚴峻:

大氣——在全國161個被監測城市中,去年未達標城市超過九成;

土壤——全國1.5億畝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

森林——森林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脅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漫漫生態路,壯哉中國夢。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只要我們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勠力同心、久久為功,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中國願景可期。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