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我國利率市場化金融“長跑”已經有了十五年的歷史。早在2000年9月21日開始,我國首先放開外幣貸款利率,邁開我國利率市場化第一步,之後十幾年不斷穩步推進。2013年7月20日,央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今年8月26日,央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10月24日起,央行又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一直在邁小步、不停步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現在進入最後衝刺,最後一圈的鈴聲已經搖響。昨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深化金融改革,要推進利率市場化,加快建設適應市場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利率市場化已水到渠成,存款利率上限已經取消,利率市場化基本已經接近尾聲。之所以仍然要強調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是考慮到現在可能在商業銀行的管理方面、定價環節還存在一些短板;同時,從資金配置的角度看,怎樣採取一些傾斜化的利率政策,比如重點支持一些行業方面,還要進一步探索。 針對利率市場化,昨天的會議提出三大措施:一是督促金融機構健全內控制度,增強自主合理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二是繼續發揮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參考和指引作用,用好短期回購利率、再貸款、中期借貸便利等工具。三是加強對非理性定價行為的監督管理,採取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激勵約束利率定價行為。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即將完成,我國金融業即將翻開嶄新一頁。未來各家銀行是否會你爭我奪,通過“利率戰”來拉開距離?郭田勇分析,所謂的“利率大戰”的確有可能會出現,但國務院強調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是要讓商業銀行形成一個理性、科學的定價機制,從而避免發生高息攬存、存款大搬家等情況發生。惡意競爭進行高息攬存,導致各家銀行之間存款大搬家,是一種不理性的經營行為,風險非常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吳慶就此話題做出了分析解讀。 經濟之聲: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深化金融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有利於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能否靠利率市場化這把快刀迎刃而解? 吳慶:現在市場化改革在消費品領域非常成功,而在消費品領域成功的關鍵因素就在於同樣的産品,價格差距很大。比如一枚雞蛋,便宜的可以賣幾毛錢一枚,貴的可以是2塊錢、甚至是3塊錢一枚,中間的差距有4、5倍。利率也是如此,以前我們限制了利率的空間,高低之間差別太小。這樣一來,一些風險比較高的企業由於利率限制,就不可能從正規的金融金機構獲得資金,可能會求助於灰色市場或者地下市場等。現在取消利率的上限和下限,以前不能從正規金融體系得到資金的企業就可以獲得資金,但是它獲得資金的成本比較高。一些質量比較高、風險比較低的企業,獲得資金的成本可能會更低。總而言之,高利率的産品解決融資難的問題,低利率的産品解決融資貴的問題。 經濟之聲:目前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以及管理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短板,要真正達到比較滿意、比較合理的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商業銀行還需要加強什麼? 吳慶:對於什麼樣的企業要求什麼樣的利率,如何定價,這中間有相當高的技術含量。以前由於利率的限制讓銀行拋棄那些高風險的客戶,現在金融機構需要去研究這些高風險的企業。而在提升能力方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向海外市場上的金融機構學習。 經濟之聲:“存款大搬家”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這裡面會暗藏一些風險。據您分析,利率市場未來全面放開以後,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風險,特別是在管理方面,銀行應該注意些什麼? 吳慶:利率大戰、存款大搬家在上世紀80年代的那一輪改革裏出現過,但是這一輪改革中,我個人認為利率大戰、存款大搬家不會發生。原因有二:其一,這次會議裏提到的一些工具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中央銀行能夠通過各種工具調解銀行間市場的利率;第二,監管部門會動用監管的手段,來控制一些不良銀行或者“僵屍銀行”自殺式的吸收存款行為。(記者 蔡軍)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