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8大著力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23 10:21 來源: 人民網
【字體: 打印本頁

2015年全球經濟在曲折艱難中前行,新興市場國家增長普遍回落。展望2016年,筆者認為,全球經濟將繼續呈現深度結構調整特徵,中國經濟隨著增長新動力的不斷顯現,有望結束下行態勢逐步企穩。期間,宏觀調控預計將著力從供給、需求兩端強化,形成“改革開放創新+財政貨幣政策”共同發力的新型宏觀調控政策框架。

2012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換擋期”,經濟增長面臨“三期疊加”的壓力,GDP增速呈連續下行趨勢,到2016年,這種下行壓力必然存在一定的慣性。

但一些積極因素正在形成的新動力也不容忽視。供給側方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的新型製造業與服務業加快發展,正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未來“雙創”將重點服務於新型製造業和服務業兩個領域。其中,服務業領域通過創新植入互聯網基因已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正在不斷涌現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甚至不少創新企業如專車等已開始倒逼制度改革。

需求側方面,消費升級和聰明投資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需要強調的是,要想更好的釋放消費升級需求所蘊含的增長潛力,就要鼓勵針對這些新需求的有效供給,鼓勵“聰明投資”,把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結構性導向與“讓市場充分起作用”的配置機制和多元化主體合作制約下的審慎務實、高明聰慧的項目科學決策融為一體。

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我國構建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也將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特別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描繪了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藍圖,明確了新的目標要求、發展理念和重大舉措,也有利於增強市場信心和激發社會活力。

要想進一步鞏固發展上述這些積極因素與新動能,就亟需改變過去更注重需求側管理的宏觀管理思路,有必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激發微觀主體的創新創造潛能,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為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上升為國家最高決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的新征程。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的表述,標誌著中國宏觀管理思路的重大變化,將會構築起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新型驅動力。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也再次強調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當前,扭轉經濟下行趨勢的政策重點,將轉向落實五中全會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啟動“十三五”規劃,並加快構建新型宏觀調控政策框架——“改革開放創新+財政貨幣政策”,以實現標本兼治、長短結合。而該框架的核心,就是通過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來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型驅動力,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可持續健康發展,持續改善生態、民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從具體措施看,一是完善市場經濟制度,通過改革加大“新制度供給”。放開價格管制,為市場和投資者提供真實可靠的價格信號。加快推動生産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現代産權制度,優化平等競爭的法律環境,完善企業破産退出制度。進一步簡政放權,強化市場調節功能。

二是提高勞動力流動性及其素質。在全面放開二胎的情況下,要更加注重勞動力質量與結構的提升,將“人口紅利”轉變為“人力資本紅利”,在勞動力要素上實現供給升級。

三是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儘快修改國有和集體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的相關規定,助推投資項目落地。探索“股田制”等土地制度的變革實踐,並借鑒國際經驗優化農業發展模式,以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進而帶動農村和農民現代化。

四是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增加金融供給。加快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和基準利率形成機制改革;探索建立不同規模、多元化的經營機構,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五是加快推進國企改革。規範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産監管,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和混合所有制發展,抓緊處置“僵屍企業”,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六是構建産業新體系。加大對工業基礎設施和智慧製造、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等重點示範項目及其産業化的支持力度。

七是支持科技創新,推動“雙創”,弘揚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擴大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處置權限,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對知識産權的保護。

八是加強節能環保,打造“美麗中國”。加大對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投入力度,建立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促使環境友好技術及産品的推廣,支持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産業體系,促進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的建設。

綜上,從中長期研判,中國經濟發展空間仍然巨大,“深化和落實改革開放”、“加快向創新驅動轉型”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儘快實現國際競爭力及質量效益顯著提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生態民生持續改善的“新增長”、“新發展”之關鍵。在中國經濟暫別“7”時代的背景下,“十三五”規劃必將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新未來。(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副秘書長、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 黃劍輝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