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的中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正在此消彼長的博弈。 作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新經濟”在盈利方面明顯好于傳統經濟,或將為中國經濟企穩見底打下基礎,進而推動中國經濟向“效益-速度”型轉變。 而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社會需要一個穩定的預期,擺正政府和市場的位置,穩定地推動經濟動能的新舊轉換。 新舊動能此消彼長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中國經濟基本均分為三部分:新經濟、傳統經濟,以及相對比較穩定、週期波動相對較小的經濟,比如消費品行業。 此前傳統經濟佔主導地位,其下降也帶來整個經濟下行的壓力。然而,在中國經濟的大天平上,新舊兩側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著微妙的平衡與再傾斜。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沈艷參與的一項調研顯示,今年2月份新經濟佔整體經濟的規模已達到31.8%,而在2015年底,這一比重還只有27.4%。 沈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經濟雖有放緩但仍在增長,其中新經濟創造了更高的增速,新經濟比重上升也有傳統經濟下滑的因素,這反映了經濟增長過程中新舊動能的力量對比正在變化。 傳統經濟發展已不可持續,以高人力資本投入、高科技投入和輕資産為特徵的新經濟是未來的方向,其內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服務、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 實際上,上述領域已經出現明顯的增長趨勢。根據《新材料産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我國新材料産業“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預計超過25%,到2015年全産業規模達到2萬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中汽協數據顯示,近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開始爆髮式增長,2015年産銷量已增至340471輛和331092輛。核電方面,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核電裝機容量2011年為1082萬千瓦,而2015年前3季度已達到2414萬千瓦,到2020年預計為5800萬千瓦。 “今天的數據已經達到了30%,這使我們看到了希望。”范劍平認為,從新經濟的比重變化可以觀察未來中國經濟何時能達到平衡點,從而使中國經濟增長出現見底企穩。隨著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傳統經濟的逐漸企穩,2016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L型的觸底。 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會從原來的“速度-效益”型向“效益-速度”型轉變。政府主導的經濟經常是“速度-效益”型,即速度越高的企業效益越好,這造成了大量無效投資;而如果市場在經濟週期中起決定作用,什麼賺錢企業就做什麼,就叫“效益-速度”型。 長遠看,這種轉變不可避免,而新經濟的發展壯大可能會為此提供契機。 為企業盈利打基礎 范劍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觸底的過程中要淡化GDP的概念,而更多的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其中企業盈利情況是一個關鍵。 企業利潤方面的一些先行指標已有回暖跡象。2月份企業原材料購進價格由1月份的45.1%回升到50.2%。此外,代表著企業家對未來預期的生産預期指數2月份由1月份的44.4%大幅上升到57.9%。 實際上,企業整體盈利情況的企穩離不開新經濟打下的堅實基礎。Wind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長最快的行業大都集中在新經濟板塊,其中突出的分別是非銀行金融(78.08%)、傳媒(24.69%)、醫藥生物(18.48)、休閒服務(17.04%)、通信(13.46%)、計算機(12.26%)和電器設備(7.00%)等。 沈艷對各行業從業人員薪酬變化的研究也佐證了這一點。2016年2月,新能源、金融、網絡等新經濟從業人員工資分別比2015年8月上升了15.1%、10.8%、7.4%,而傳統經濟的代表鋼鐵行業從業人員工資卻下降了22.5%。 范劍平認為,下一輪中國經濟的回升不會在原有的傳統經濟模式上進入下一輪週期,新一輪的週期要靠新經濟帶動。下一步關鍵的可能不是如何去救這些“舊經濟”,而是要通過創新,給予新經濟部門更多的政策支持,來讓新增長動力更快的成長。 在沈艷看來,平穩實現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在於各方的共識和政策上穩定的傾向,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有充分的決心和信心。如果新舊交替過程中猶豫不決,沒走幾步就又回頭去扶持舊的經濟,該死的不讓死,能否完成轉換就很難説。如果一會支持新經濟,一會又把資源挪到舊經濟,這會影響投資人對未來經濟環境的預期及其決策,在産業政策上大家希望有一個穩定的預期。 新舊動能轉換面臨著不可避免的陣痛,政策制定者承受不小的壓力。 沈艷説,“現在對中國經濟憂慮居多,但我們在調查當中能感到,新經濟以年輕人為主體,這些年輕人有活力、有闖勁,敢於創新,中國未來的經濟一定要靠他們。” 新經濟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了,現在佔到經濟的三成,最關鍵的是從1/3到佔半壁江山的這一過程,此間政策扶持起碼不要過度向將要消亡的行業傾斜。 在此過程中,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處理也格外重要。新經濟並不需要由政府直接主導,應讓市場自由配置資源。而政府的角色則應集中在制定規則,並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環境上。(記者 夏旭田)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