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産能後,人去哪兒? “著力化解過剩産能和降本增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決淘汰落後産能,有序退出過剩産能。産能降低了,職工去哪?在3月8日召開的提案辦理協商會上,來自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門的負責人與政協委員當面交流,圍繞職工分流安置工作深入協商討論。 一個職工背後就是一個家庭 作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首要任務,去産能工作正在逐步深入推進。民建中央在提案中指出,由此而産生的職工轉崗安置問題是化解過剩産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僅關係到化解過剩産能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而且關係到職工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大局。” 這也是一個艱難的任務:産能過剩企業主要集中在鋼鐵、煤炭等資源性企業,涉及員工眾多,以鋼鐵業為例,每化解1億噸至1.5億噸産能,就有約30萬至50萬職工需要安置;有的企業地處偏遠,當地吸納就業能力有限,也很難吸引社會資本來兼併重組;不少老員工文化程度不高,再就業能力較差。 越是難辦,越要辦好。“一個職工背後就是一個家庭,甚至有些家庭多個成員都在一個企業工作,關停並轉對這樣的家庭將造成嚴重影響。”委員們呼籲,去産能過程中一定要妥善分流安置職工,避免給他們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重新就業是職工安置的最優出路 委員們指出,重新就業是職工安置的最優出路。他們在會上群策群力,針對職工再就業提出了大量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鼓勵分流企業拓寬經營範圍、轉型發展,通過多种經營、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培訓轉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安置富餘人員;對吸納分流人員就業的企業給予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和社保補貼等優惠政策。”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王永慶建議採取措施鼓勵分流人員重新就業。 民進中央在調研中發現,大量職工由於職業技能不足,再就業受到較多限制,而他們對技能培訓的需求又得不到有效滿足:職業教育體系往往只招收應屆生,全日制的學制安排也無法讓職工邊學習邊養家。為此,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議降低入學門檻,儘量吸納再就業職工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同時對培訓時間針對性地做出靈活安排,提供晚上和週末授課的選擇。 “目前對化解産能過剩造成的失業人員的保障還僅限于基本生活保障,沒有建立促進就業的失業保險制度。”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河北省委副主委楊玉成説,為了更好地保障失業人員再就業,應進一步加強失業保險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最大限度促進他們再就業。 吸納建議,確保全部職工妥善安置 廣大政協委員心繫發展,關注民生,不少建議都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説,國務院已經印發了《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和《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對今後一個時期化解鋼鐵和煤炭行業過剩産能、推動鋼鐵和煤炭企業實現脫困發展提出要求、明確任務並作出部署。發改委將抓緊推動落實,做好職工安置工作。 教育部副部長郝平表示,教育部正在積極推進職業院校服務經濟轉型升級,面向行業企業開展職工繼續教育,同時推進職業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與合作企業聯合開展員工崗前培訓和轉崗培訓。他表示,教育部將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有針對性地為行業企業化解過剩産能開展知識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教育,努力為他們創造轉崗和再就業的條件。 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説,人社部即將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調整産品結構,依託現有場地和設施開拓新的就業崗位,將富餘職工內部轉崗留用;同時為員工免費提供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為他們轉崗創造條件,幫助他們到其他企業就業。對於部分再就業困難的人員,則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方式“托底”。(記者 周洪雙)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