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就業是經濟轉型動力而非“包袱”

2016-05-10 07:09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徐駿作(新華社發)

4月24日至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調研時,明確要求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之後的5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考察人社部並主持召開就業座談會時也指出,要協調配合、主動作為,把穩就業放在突出位置,作為制定政策、發展産業、投資工程的重要導向。專家認為,經濟轉型過程中,積極主動促進就業不僅符合共享發展的要求,而且可以為改革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為經濟轉型本身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

發展經濟 民生為本

當一個人開車去旅行時,如果錯過了拍照的好地點,掉頭返回重尋美景並非難事,可是在其人生的旅途中,這段“丟失的時間”卻再也無法追回。在經濟學中,就業之所以重要,恰恰就是因為失業一旦發生,就意味著勞動者“時間的丟失”,這種損失不僅無法挽回,而且將直接影響個人乃至家庭的生活質量。

在5月6日就業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分析指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穩增長更是要著眼于保就業、增收入、惠民生。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表示,就業水平既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衡量短期經濟運行的關鍵指標,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儘管會有各種各樣的“陣痛”,但只要就業穩,經濟就穩,老百姓的生活就有保障。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在很多指標上都好于預期,但也要看到,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下行壓力猶在,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端管理依然需要不斷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就業無疑是個重要抓手。”權衡説。

多措並舉 守牢底線

多重手段增加就業,層層織網托底民生。記者梳理髮現,目前我國“穩就業、促民生”的政策措施涉及很多方面,大體可分為以下4類:

一是保企穩崗促轉型。政府給予符合條件的企業一定扶持,使過剩産能行業的職工通過技能培訓或者轉崗等方式,最終勝任新崗位。二是創業創新帶就業。在為創業創新提供便利的同時,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在更廣闊領域實現就業供需對接。三是提供信息促對接。政府通過開展民營企業招聘周、“春風行動”、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等活動,搭建農民工、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供需對接平臺,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四是保障政策來托底。即對一時難以就業的,政府將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援助等措施來幫助其儘快重返崗位。

事實上,中國的就業形勢也確實令人羨慕。數據顯示,2015年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低於預期控制目標。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18萬人,完成了全年任務的1/3,登記失業率則進一步降至4.04%。此外,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突破9億,覆蓋了65.7%人口,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領域普遍用卡的格局基本形成。

“無論城鎮登記失業率還是國際通行的調查失業率,我國的失業率指標相較于其他國家都不太高。如號稱‘充分就業’的美國目前失業率也在5%以上,一些歐洲國家失業率甚至超過10%。”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李長安説,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不會出現失業驟增現象。

人才重配 引領轉型

那麼,就業壓力是否會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包袱”呢?

“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應著不同的就業格局,所以經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摩擦性失業短暫升高是正常的,這是人力資本這一生産要素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過程。我們不能只看舊不看新、只見失不見得,簡單地把就業壓力誤認為是經濟轉型的‘包袱’。”權衡表示。

權衡舉例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所以能稱得上是一個就業的“雙贏”戰略,一方面在於創業創新可以加速新産業、新業態、新動力的培育生成;另一方面則是其客觀上通過少數人的成功創造了全新的就業機會,帶動了更多人就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如今的就業早已不僅僅是傳統經濟下存量的調整,更是在新經濟中做增量的文章,這種轉換本質上也是經濟轉型的一個強大動力。

有經濟學者指出,中國在構建這樣激勵相融的體系方面已經邁出堅實的步伐。未來,只要勞動者的積極性能夠真正地被激發,中國經濟觸底反彈的態勢就會持續。(記者 王俊嶺)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