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著力優化結構 提升經濟含金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列述評之四

2016-06-08 16:0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 安蓓)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積極變化不斷累積,“十三五”實現良好開局。

“實現‘十三五’目標和任務,保持經濟穩定運行非常重要,但決勝‘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要在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上邁出實質性步伐,真正提升經濟的含金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7%;1至4月城鎮新增就業443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44%。與此同時,産業結構繼續升級轉型,一季度第三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比第二産業快1.8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

然而,挑戰和風險依然巨大。當前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還不穩固,總需求低迷和産能過剩並存的格局並未改變,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仍然突出。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有週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當前經濟下行的原因主要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因而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政策實現經濟反彈,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經濟發展動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説,但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體量巨大,如果在增速換擋中出現慣性下滑,就很難止住甚至可能出現失速局面。因此,要使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基礎上實現中高速增長。

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是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結構優化有利於推動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質量高、效益好的總量增長,則有利於減輕結構調整的陣痛,為結構持續優化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當前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著力優化結構,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今年以來,圍繞五大任務,相關政策措施逐步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持續向縱深推進。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實現根本性轉變,這要求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努力,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進入新常態,無論是為經濟邁向中高端提供新動力,還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消除貧困、保障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等風險挑戰,或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都要依靠創新闖出發展新路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成為中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度出發的新引擎。

“著力優化結構,不論是當下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攻堅戰,還是營造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實現以創新驅動發展,歸根結底都要落在‘改革’二字上來。”遲福林説。

王一鳴認為,從體制層面上説,要發揮好市場和政府作用。一方面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另一方面放寬市場準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促進生産要素有序合理流動。“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要素配置扭曲,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更健康、更高效、更可持續的增長。”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