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創新之果迸發涌流——《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三大看點

2016-11-10 20:4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 余曉潔、胡喆、董瑞豐)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作用;統籌不同科學門類,形成全創新鏈條;通過提高工資分配激勵科技成果轉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在社會尤其是廣大科研人員中産生了熱烈的討論。

智如何有所值?在新一輪産業革命和創新發展大背景下,對日新月異的創新創造,政府部門難以做到價格與價值完全匹配,而知識成果進一步讓市場説了算,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活力,讓“智有所值、勞有所得”。

破管理頑疾:科研成果三權“下放”給單位

長期以來,國家設立的科研機構、高校、國有企業等取得的科研成果被視為國家所有,單位和研發人員“動不得”,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突出。一方面有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另一方面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嗷嗷待哺”。

意見從四個方面加強了科技成果産權對科研人員的長期激勵,包括:強化科研機構、高校履行科技成果轉化長期激勵的法人責任,完善科研機構、高校領導人員科技成果轉化股權獎勵管理制度,完善國有企業對科研人員的中長期激勵機制,完善股權激勵等相關稅收政策等。

作為長期激勵的一大突破就是把科研成果的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下放”給單位。意見的出臺進一步擴大了科研機構、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權。引導科研機構、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實施分配辦法。其中,對從事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的人員,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業績實現激勵和獎勵。

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年多年來一直呼籲“破除行政化管理的頑疾痼疾,讓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更有活力”。他認為,法律修訂和政策突破體現了中央關於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瞄準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突出問題,較好回應了廣大科技工作人員關切。

堅持價值導向,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

意見強調,要加大對作出突出貢獻科研人員和創新團隊的獎勵力度,提高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強化績效評價與考核,使收入分配與考核評價結果挂鉤,發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政策落地過程中,各地的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尤其是軍工企業及其科研院所因研製任務重,一些科技成果軍轉民的效率還不高。部分高校科研團隊項目開發前沒有相關約定,取得收益後在團隊人員間如何分配難以統一。

此次意見中特別強調“落實高校在崗位設置、人員聘用、績效工資分配、項目經費管理等方面自主權”。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近年來加快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速度,“闖”出一條以知識為導向的價值分配新路子,截至目前,西安光機所通過8年時間孵化培育了120家高科技企業,新增就業6000多人,形成了科研創造價值,並反哺科研與社會的良性循環科研價值鏈,營造了濃厚的雙創氛圍。

意見中還明確:要發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在知識價值分配中的激勵作用,根據科研項目特點完善財政資金管理,對智力密集型項目,項目承擔單位應在國家政策框架內,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點的勞務費、間接經費管理方式。這也為更多的科研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操作保證。

“有松就要有嚴,最重要的是遵守‘契約精神’。”西安光機所知識運營與産業發展處處長曹慧濤認為,對有意願有能力創業的科研人員,單位內部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評估和管理體系,確保産學研的深度融合。

取之有“道”:適度兼職兼薪 激勵約束並重

為更好地調動科研院所和高校人員參與創業創新的熱情,意見明確,科研人員在履行好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所在單位同意,可以到企業和其他科研機構、高校、社會組織等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鼓勵科研人員公益性兼職,積極參與決策諮詢、扶貧濟困、科學普及、法律援助和學術組織等活動。

體制內有穩定的收入和職稱評定機會,辭職創業則有很多未知的考驗。科研成果究竟能否變成市場滿意的産品或服務,進而形成收益?

一些風險和疑慮,讓不少科研人員在雙創風潮前徘徊。華中科技大學部分科研人員向記者表示,意見明確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包括允許科研人員通過從事兼職工作以及允許高校教師從事多點教學獲得合法收入等,鼓勵了科研人員繼續創新創業,進一步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到近日印發的意見,國家的政策有連續性,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也更有積極性。”清華大學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長邢新會在主攻生物育種研究、承擔教學任務之餘,率領創業團隊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常壓室溫等離子體高效生物育種裝備,目前已出口日本和新加坡。

“下一步,我們將建設一批專業化的眾創空間,鼓勵更多科研人員投身雙創。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兼職或離崗創業,大力推進科技型創業,更加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科技部部長萬鋼説。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