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海洋局副局長解讀《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
“十三五”規劃》

2016-12-23 10:19 來源: 海洋局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促進海洋防災減災事業健康發展
國家海洋局孫書賢副局長解讀《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十三五”規劃》

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了《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有哪些亮點?“十三五”期間,海洋預報減災方面有哪些主要任務?就此,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書賢。

記者:請簡要介紹 “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的基本情況。

孫書賢:“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首先是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法制規劃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務院先後頒布實施了《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2014年~2020年)》。其次是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能力邁上了新臺階,涵蓋岸基海洋觀測系統、離岸海洋觀測系統以及天基觀測能力的全國海洋觀測網初具規模;海洋預報業務快速發展,全球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海洋預報産品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海洋災害風險防範各項工作成效顯著,災害調查評估業務化工作穩步推進,海洋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成效顯著;海洋預報減災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紮實開展,海洋氣候監測和預測産品不斷豐富,有效提高了公眾對海洋領域氣候變化工作的認知度。

記者:“十三五”時期我國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孫書賢:我國目前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要求我國實現防災減災工作從注重災害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的“三個轉變”。

從國內看,近年來,隨著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産業和人口要素加速向海邊聚集。同時,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發生重大海洋災害的風險也日益突出,給我國海洋防災減災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此外,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企業紛紛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也迫切需要加強我國的全球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從國際看,海洋觀測的區域精細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更加明顯,新型傳感器、新型水下移動觀測、深海觀測以及衛星遙感觀測手段得到廣泛應用。海洋預報産品更加精細,以數值預報為核心的預報技術不斷強化,預報公眾服務的方式更加多樣。此外,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公海管轄和極地保護等問題的日趨緊迫,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對我國參與全球事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的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還有三個方面有待提升:一是基礎能力需要提升。二是業務體系有待完善。三是專業人才隊伍有待進一步加強。

記者:《規劃》的發佈實施有什麼重要意義?

孫書賢:“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海洋預報減災作為一項基礎性公益工作,對建設海洋強國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施都具有重要意義。制定和實施《規劃》,既是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我國海洋事業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海洋防災減災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具體來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儘快適應海洋強國建設的迫切需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要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規劃》以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對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進行了系統、全面的部署,對促進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是推動在海洋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家海洋局也成立了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小組,對海洋領域的各項改革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規劃》著眼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藍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站在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站多能”“一中心多基地”等具體的工作任務,對推動海洋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隨著海洋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我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海洋國際合作,對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迫切要求我們“走出去”,加強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多雙邊合作,共同提高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海域的海洋環境認知水平,發佈更具針對性的海洋預報産品,為周邊國家提供科學的海洋防災減災決策服務。

四是科學指導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這些年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海洋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和發展差距。《規劃》的制定出臺,對科學規劃各級海洋部門的業務佈局與合理分工,實現“全國一盤棋”,發揮集體優勢,共同做好新時期的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記者:請問《規劃》有哪些特點?

孫書賢:《規劃》與時俱進、承上啟下,是銜接國家“十三五”期間有關規劃以及《國家海洋局“十三五”發展與改革規劃》《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2016~2025)年》《“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十三五”實施方案》《“智慧海洋”工程總體方案》、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總體框架及“十三五”重大工程和海洋防災減災專項二期工程建設的指導性文件。《規劃》總體上有3個主要特點:

一是需求引領與問題導向相結合。既滿足海洋事業發展對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的迫切需求,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相銜接,又著眼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自身發展的需要,對解決該領域長期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措施。

二是兼顧了繼承發揚與改革創新。既總結了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過去取得的成果經驗,又適應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體系長遠佈局和創新發展需要,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和工作重點。

三是堅持了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既注意把握國內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對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的要求,又積極謀劃和參與國際海洋規則的制定,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國際海洋合作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記者:《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什麼?

孫書賢:《規劃》明確了海洋綜合觀測能力明顯增強,海洋預警報服務水平穩步提高,海洋防災減災工作基礎更加完善,海洋公共服務能力有效提升是我國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的總體目標。我們將按照“一站多能”的總體構想,將具備條件的部分海洋站升級為中心站,同時新建、升級和改造一批岸(島礁)基、離岸海洋觀測站(點),使我國沿岸平均100公里範圍內有1個海洋觀測站(點),建設海洋立體觀測網;實現近海海洋災害預警報準確率在“十二五”基礎上提高3%~5%;強化重點區域的海洋災害風險管控,加強海洋減災綜合示範區建設和管理工作;完善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領域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不斷擴大專業人才隊伍規模,豐富公共服務産品種類。

記者:《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我國要建設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對此,《規劃》是如何考慮的?

孫書賢: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重大工程之一,國家海洋局對此高度重視,專門組織專家團隊開展了頂層設計和“十三五”建設方案編制工作。《規劃》編制中對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和《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國家海洋局正在組織實施的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專項以及“一站多能”等重點工作進行了統籌和銜接。

記者:《規劃》在發展目標中提到 “一站多能”的總體構想,對我國的海洋站建設提出了什麼要求?

孫書賢:今年10月,國家海洋局印發了《“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規劃佈局方案》,提出整合國家海洋局海洋觀測監測基礎能力,對觀測監測體系發展統籌佈局,使海洋站既能夠實施海洋觀測預報、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也能夠滿足海島保護管理業務等多種需求,實現“一站多能”,避免重復建設,提升海洋站綜合業務效能。

記者:《規劃》確定了哪些任務?

孫書賢:《規劃》對未來5年我國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的6大任務。一是加強海洋觀測能力,優化海洋觀測系統佈局,增強觀測系統運維能力;二是提升海洋預報水平,強化海洋預報業務管理,突破海洋預報關鍵技術,提升海洋預報服務水平,增強海洋預報支撐能力;三是提高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夯實海洋減災工作基礎,提升海洋減災決策服務水平,加強海洋減災宣傳教育;四是深化海洋環境保障與服務工作,完善海洋數據傳輸網絡,提升海洋信息服務能力,強化專題環境保障工作。五是積極開展海洋預報減災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高海洋氣候監測預測水平,加強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六是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擴大人才隊伍規模,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創新人才激勵與評價機制。

記者:為貫徹落實《規劃》,國家海洋局今後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孫書賢:《規劃》圍繞發展目標,充分考慮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的現狀和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從4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管理;二是加強資金保障,拓寬投入渠道;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標準體系;四是加強科技創新,提供堅實保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全面提升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記者 方正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