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遵循“穩”的大邏輯

2016-12-25 07:5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遵循“穩”的大邏輯
穩住農業“基本盤”

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農業科技進步和機械化及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的加速發展,目前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産品供需關係呈現“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短缺、長期性偏緊”的新格局,對調結構轉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需要從經濟發展新常態出發,遵循大邏輯,正確認識和穩妥處理好現階段農業發展中的幾個重要關係。

處理好調結構與穩糧食的關係。

調結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總體看,我國糧食生産基礎還不穩固,在糧食生産經歷了十二連增、結構性過剩矛盾突出、庫存高企的今天,容易産生忽視糧食生産的傾向,出現糧食生産下滑甚至逆轉的可能性。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處在關鍵期,既是機遇期也是陣痛期,更加需要增強定力,把握好節奏、力度,把握好調結構與穩糧食的動態平衡,堅守“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和空間佈局,更好發揮糧食生産功能區的比較優勢,切實提高糧食的品質和綜合效益。調結構要與水土光熱等農業自然基礎、環境生態容量以及國內外市場供求關係、比較優勢及消費結構變化相適應。同時,要做好規劃佈局並強化政策引導、科技支撐,加快形成種植結構、種養結構、一二三産結構等相互銜接、佈局合理、協同發展的新型産業體系。

處理好穩産量與強産能的關係。

産能是産量的基礎。“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重點轉移到了確保産能上,這是黨中央應對農業發展新挑戰做出的科學決策,對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意義重大。適應這一戰略重點的調整,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提升産能,包括以農業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環境生態等為核心的“硬産能”建設和以科技創新與應用、現代農業産業體系、體制機制及政策創新等為支撐的“軟産能”建設,更加有力地落實“藏糧于土”和“藏糧于技”戰略。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産量與産能轉化機制,構建糧食及主要農産品供求及價格變化等信息的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和響應調控保障體系,確保在需要時産能能夠迅速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産量,掌握生産上的主動權和定價議價上的話語權,避免受制於人及國內生産的大起大落,防止農民收益受損。

處理好抓生産與保生態的關係。

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産的基礎,只有在乾淨安全的農業生態環境中才能生産出乾淨安全的農産品。然而,我國人多地少水缺,面對持續剛性增長的農産品需求,很難做到像歐美等國家那樣實施長時間、大範圍的休耕制度,而是要在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約束條件下謀劃農業生産。在這種情勢下,牢固樹立綠色發展新理念,把生態保護放在更加突出、更加優先的位置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要充分考慮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寓環境保護於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之中,實現生産、生活、生態“三生協調”“三生共贏”。

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

農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民生産業。一方面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中,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另一方面,要適應經濟新常態和農業農村改革以及深化國家財稅體制改革的新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工作方式,更加充分發揮好市場作用,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要在穩定投入的同時,更好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更多考慮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改革項目、資金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能,要注重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金融保險和社會資本支農,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引領、聯動捆綁和聚集放大作用,更好地運用市場機制,形成全社會、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處理好規模經營與小農經營的關係。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雖然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已佔一半以上,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但務農勞動力仍然數量龐大,經營耕地規模10畝以下的農戶數仍然超過2.29億戶,加之農業兼業化和休閒化現象的存在,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仍是農業生産的主要形式,而且可能在相當長時期內還難以根本改變。創新農業經營體系,不能忽視了普通農戶。在研究制定出臺産業政策時,一方面要積極引導鼓勵支持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突出重點,體現傾斜。另一方面,又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兼顧一般、循序漸進,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在推動發展生産力的同時,注重與現有生産關係和生産組織模式的協調並進,統籌安排好資金項目、科技推廣、信息服務等各項扶持政策。(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學會會長 張桃林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