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際荒漠化治理開出“中國藥方”
為國際荒漠化治理開出“中國藥方”——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談中國荒漠化治理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記者 侯雪靜)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我國荒漠化治理進展如何?中國為國際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哪些中國經驗?防沙治沙對精準扶貧有何積極意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2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就相關問題作出回應。
我國荒漠化防治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為攜手應對荒漠化這一全球性生態問題,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作為《公約》締約國,積極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了巨大成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聯合國第十七屆可持續發展大會指出,中國荒漠化防治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分別減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均呈現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沙區植被狀況和天氣狀況呈現“雙好轉”,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比上個監測期減少了20.3%。
以遭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內蒙古為例,經過十幾年的治理,荒漠化面積減少了4400多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到1800多萬畝,荒漠化治理成效顯著。
同時,張永利提醒,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境內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全國現有沙化土地中,具備治理條件的有50多萬平方公里,防沙治沙任務依然艱巨。
為“地球癌症”開出“中國藥方”
張永利説,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規劃體系、考核體系,以及工程建設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履約與國際合作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當前,全球面臨著荒漠化擴展的嚴峻挑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