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會議交流】貴州省推進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工作情況

2017-07-21 08:22 來源: 貴州省人民政府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一、基本情況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4〕57號)提出了推進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的要求,貴州省圍繞開展大數據戰略行動,依託電子政務外網和互聯網,基於雲上貴州系統平臺,建成上線了中國·貴州政府門戶網站雲平臺。該平臺包括站群平臺、統一數據交換平臺和政務應用三大子系統,其中站群平臺重點解決了數據的“聚集”問題,統一數據交換平臺重點解決了數據的“融通”問題,政務應用重點解決了數據的“應用”問題,這三大子系統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政府數據的“聚通用”。

二、主要做法

(一)加大整合力度,建設統一平臺。各地各部門自建政府網站技術平臺,數據標準各不相同,嚴重制約了政府網站的數據共享。針對這一問題,在中國·貴州政府門戶網站雲平臺建設之初,就摒棄了各地各部門自建平臺的傳統做法,目的就是通過建設全省統一平臺,徹底消除政府網站數據開放共享的障礙,各地各部門只要接入使用全省統一平臺,數據開放共享問題自然得到解決。我們重點做了三件事,一是強力推進整體遷移。貴州集約化的做法是自上而下,首先將省直部門網站和市、縣政府門戶網站整體遷移至中國·貴州政府門戶網站雲平臺,目前該項工作已完成70%。二是逐步開展分級整合。為保障政府門戶網站的內容支撐在省直部門和市、縣門戶網站完成整體遷移後,由各級政府辦公廳(室)分級負責,繼續向下延伸,將本級政府的各相關職能部門網站整合到門戶網站。三是積極引導規範關停。基層部門的信息化能力弱,特別是縣級部門和鄉鎮街道等基層網站支撐運營能力更是薄弱,對這些網站,我們能關一家就關一家,儘量不保留。普查工作開展以來,貴州已關停政府網站3677個,佔原有政府網站總數的80%,在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中,有不少縣(市、區、特區)僅保留了政府門戶網站。同時對全省新建政府網站,我們要求必須基於全省統一平臺來建。通過減存量、控增量,集約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二)完善標準規範,推進數據共享。任何一個應用系統都不可能滿足各地各部門的所有個性化需求,政府網站必定要與各種各樣的政務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共享,集約化平臺必須滿足開放、兼容和可拓展的性能要求。對此,我們也做了三件事,一是建立完善標準規範。先後編制了《中國•貴州政府門戶網站雲平臺數據交換標準》、《貴州省政府系統門戶網站群欄目架構標準》等規範,並以文件形式印發,實現了中國•貴州政府門戶網站雲平臺與其他政府網站技術平臺、雲工程之間數據交換共享制度化、規範化。當然,要形成完善的規範體系,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二是大力推進全省政府網站數據共享工作。剛才講到,整體遷移的政府網站,數據交換自然得到解決,但對沒有開展整體遷移的政府網站,我們也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他們2016年底完成接口改造,實現與中國·貴州政府門戶網站雲平臺數據打通共享,目前這項工作已全面完成。三是積極與省內其他雲平臺實現數據對接。在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背景下,貴州省不少省級部門結合自身業務建設了大量的雲工程、雲應用,我們圍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積極探索“網上政府”集約化,在推進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的同時,將政府網站打造成全省省級雲應用、雲工程的總出口,與省內的電商雲、旅遊雲、交通雲、環保雲等實現數據對接。比如,與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的數據對接就有75萬餘條,與貴州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數據對接也達到5萬餘條。

(三)明確職責分工,建立安全機制。基於雲計算平臺建設全省統一技術平臺,不管是針對雲計算平臺的建設單位,還是外包單位,都是一項全新的重大挑戰,如何處理好集約化平臺管理部門和平臺上政府網站的主辦、承辦單位之間的職責,是當前集約化建設面臨的重大難題。我們做了三件事。一是出臺相關文件。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了《研究省電子政務網、中國·貴州政府門戶網站雲平臺以分級購買服務方式開展應用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黔電政辦專議〔2016〕2號),明確了集約化平臺的功能要點,提出了對應服務的價格參考,在財政分級負責的背景下,為全省大規模應用推廣提供了政策支撐。二是搭建運維繫統。隨著雲平臺政府網站數量的不斷增加,功能問題和服務需求也將成倍增加,為確保問題和需求的解決效率和解決質量,我們運用大數據手段,搭建了運維服務系統,對各地各部門提出的服務需求,實行全程跟蹤辦理。三是優化部署方式。信息安全無小事,將全省政府網站集中在一個籃子裏面,出不得半點閃失。針對併發量高的問題,我們採取了分佈式部署的做法。同時採取前、後端分離部署的方式,將後端部署在電子政務外網,極大地增強了平臺的安全穩定性。與此同時,我們搭建了雲平台資源和安全輔助管控平臺,加強了對服務器資源及雲平臺運行情況的監測,強化了安全應急預警。

三、取得成效

(一)降低了運維成本。以往的政府網站建設,需要承擔從硬體採購到設備維護,從軟體管理到信息保障等政府網站“建設、管理、應用”全流程業務,不僅內容複雜,而且還需耗費大量精力,對建設運維人員素質要求也比較高。集約化建設後,不僅積聚了海量數據,還給各部門減輕了以往自建網站而産生的建設、運維負擔和安全風險,讓大家能夠集中精力抓好內容保障,更加注重政府網站的內容建設。節約資金方面,我們以貴州省六盤水市政府門戶網站為例,通過集約化建設,相比原來的建設費用及硬體資源消耗,每年可節約80余萬元,極大減少了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

(二)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後,數據統一在一個平臺匯聚,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共用,可進行後臺推送和抓取,實現了全媒體一鍵推送,即同一條信息可推送至移動端、微博、微信、報紙、大屏,這些業務流程的統籌規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公開發佈的政府文件,要第一時間在政府網站發佈,各地各部門要形成聯動機制,及時轉載國務院文件和國務院重要信息。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以後,這項工作變得便捷高效,一份文件、一條信息只需在雲平臺編排,其他地方可直接調用,不需要再重復進行編排,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效率,避免了各地各部門在重復編排過程中産生的低級錯誤。再比如,我們基於省電子政務網搭建了全省政府系統公務人員學習、辦公、管理的總平臺,集約化建設後,如果同一條信息需要在兩個平臺發佈,僅需在一邊編排,就可點擊推送到另一平臺發佈,不再重復勞動。

(三)深化了功能應用。集約化建設後,政府網站和部門網站的定位更加清晰,部門網站可針對自身所長,按功能模塊來建設統一功能平臺,各單位可根據需要直接調用。比如,辦事服務是政府網站的主要功能定位,以往是各建各的、五花八門,而且很難實現數據共享,一體化的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建成後,各地各部門在建設政府網站過程中,均不再單獨建設此功能模塊,直接從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調用。目前我們的應急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督查督辦平臺等均是按照這一思路規劃建設的。同時,我們正在開發建設的省“政民互動”平臺也是這樣做的。此外,隨著數據標準規範的統一,數據共享質量的提升,數據積聚量的不斷增大,大數據深化分析應用有了現實基礎,我們將這些數據向各級各部門開放,各地各部門可基於統一平臺,將自身部署在互聯網上的應用逐步整合上來,以此集聚數據,深化分析應用。比如,貴州省黔東南州政府網站通過整合快遞、公積金、信訪等數據,建成了“聚查詢”服務平臺。

(四)強化了安全穩定。各地各部門自建政府網站,安全保障方面既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又缺乏科學的監管平臺,集約化建設後,我們引進了專業技術團隊,部署了必要的監測系統,實現了對雲平臺的安全可控。與此同時,會同省公安廳網絡安全保衛大隊、省網信辦等相關部門,整合了監測平臺和手段,針對集約化平臺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常態化的安全監管體系,確保了平臺安全穩定運行。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的集約化建設也面臨著不少困難,比如集約方和被集約方之間的職責如何明確,集約化平臺的共性需求和各地各部門的個性化需求差異,而且隨著平臺的逐步變大,運維服務壓力也不斷增大。再比如如何用好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積聚的數據,也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政府網站發展指引》的印發,給我們指出了明確方向,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四統一、兩集中、五實現”的總體要求,堅定不移地推進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把政府網站打造成更加全面的政務公開平臺、更加權威的政策發佈解讀和輿論引導平臺、更加及時的回應關切和便民服務平臺,加快建設整體聯動、高效惠民的網上政府。

(一)做大,繼續拓展全省平臺。繼續推進省有關部門網站和市、縣政府門戶網站集約化建設,鼓勵將本地區、本部門部署在互聯網端的應用整合到門戶網站集中展示、統一入口。進一步統一技術平臺,市(州)政府部門原則上不再單獨建設網站,已單獨建設的政府網站逐步遷移至上級政府網站技術平臺。加快縣級政府部門網站和鄉(鎮、街道)網站關停工作,將相關內容整合至上級政府網站集中展現。

(二)做強,不斷完善平臺功能。加強對集約化平臺建設需要、技術路線、系統架構、部署策略、運維機制、安全防護體系等研究,進一步完善“統一電話受理、專人駐場服務、線上適時收集、定期上門巡訪”四位一體的服務響應體系,確保相關需求能得到及時響應。與此同時,按照《政府網站發展指引》要求,對集約化平臺的功能模塊、服務費用標準進行優化完善,形成新的購買服務目錄規範,進一步明確職責。

(三)做優,深化數據分析應用。建立省級平臺與其他各雲應用、雲工程以及網站群平臺與單位業務系統的標準接口規範,暢通應用整合、數據共享的渠道。搭建集約化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深入分析應用數據。推進省政府門戶網站與省級各雲應用、雲工程的數據對接,加強聯動,引導第三方力量基於現有平臺和開放數據開發新的應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