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中的協同共進 

2018-05-02 07:24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中的協同共進
——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相關負責人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這是對長江經濟帶綠色協同發展的基本要求。

如何把握好上述5個關係,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永葆母親河生機和活力,使其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

記者: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既要求地方利益服從流域利益,也要求各地找準工作抓手和突破口。在這方面,長江流域各地區應該如何發力?

常紀文:各地應服從《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的要求,嚴守生態優先的規矩,將大局的要求和本地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確保流域內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整體推進。

目前,應當在各專業領域和局部區域開展具體工作。例如,把化工園區的環境風險控制和化工産業的轉型升級相結合予以重點推進;紮實開展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展城鄉垃圾整治和廁所革命,防控區域的面源污染……只有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質量才能整體得到長久保護和持續提升。

記者:有人認為,對長江經濟帶不能開發利用,綠水青山只能保護,不能轉化為金山銀山。對此,你怎麼看?如何協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常紀文:這種思想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甚至對立起來,是對長江經濟帶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教條主義理解。只有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路子,將綠水青山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富,充分調動老百姓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積極性,才能讓生態文明的理念在實踐中由自發走向自信、自覺。

為此,各地要建立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之內,通過高質量的發展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留足綠色空間、奠定生態基礎。此外,還要下決心把長江沿岸有污染的企業都搬出去,做到設備清、垃圾清、土地清。通過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企業的污染治理,加強流域環境風險的集中控制,徹底根除長江污染隱患。

記者:目前,長江經濟帶的綠色協同發展藍圖已經繪就,下一步就是推進綠色發展久久為功了。如何處理好總體謀劃與久久為功的關係?

常紀文:各地要嚴守規劃和有關法律法規,通過生態引領、城鄉一體、特色發展等措施,本著成功不必在我但成功離不開我的政績觀,一張藍圖幹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將政府組織的施政自覺變成全社會參與的行為自覺。建議中共中央、國務院每隔五年制定長江經濟帶經濟、交通、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行動計劃,並聯合出臺《地方黨委和政府科學和民主決策辦法》,確保總體目標和各地區目標的清晰性和可達性,讓社會和市場主體有投資和發展的穩定感和信心,防止個別地方領導隨意拍板導致投資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此外,各地要在長江經濟帶一盤棋的大格局下,建立健全科學的綜合規劃和民主的決策機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多規合一”,不斷夯實地方的經濟和環境保護基礎,使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有基礎、有動力、有能力。

記者:如何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並避免新舊動能銜接不上而出現經濟和社會問題?

常紀文:在這方面,既要騰籠換鳥、淘汰落後企業,為新動能的進入騰出環境空間和生態容量;又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不搞冒進。

首先,解決産業集群效應不明顯、園區之間關聯性小、難以形成長效産業鏈的瓶頸問題。其次,各地要形成拳頭優勢産業,立足於優勢産業創新發展,搶佔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再次,在長江經濟帶化工企業環境風險大排查的同時,制定空間開發利用管制辦法,將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相結合,發揮園區的環境風險集中控製作用;對園區內的企業和仲介技術服務機構開展信用管理,大力推行環境管家服務,切實提高每個企業的環境保護能力。

記者:如何協調長江流域各地區自我發展與區域協同發展的關係?

常紀文:要堅決糾正一些地方因産業結構雷同導致的同質化惡性競爭現象,走特色、優勢、錯位和協同發展的路子,促進流域內各行政區域産業集聚、結構調整、佈局優化,以中心城市帶動重點和支點城市發展,以重點城市帶動支點和衛星城市發展,讓城市群形成整體合力;制定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區域協同發展的措施,優化空間開發利用和産業佈局,優化和發展物流、交通等基礎設施及其空間佈局,縮小投資和就業的地區差異,疏解中心和重點城市的人口、就業壓力。

要將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與工業化的升級換代相結合,與發展特色的旅遊經濟相結合,與發展本土化的現代農業相結合,與發展本地需要的現代服務業相結合,與城鄉基礎設施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相結合,使第一、第二和第三産業在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中協同共進;同時,避免下游發達地區借協同發展之名,向上中游地區轉移落後的産業、工藝和設備。(記者 張蕾)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