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望聞問切 把脈開方——透視審計署首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體檢報告”

2018-06-19 20:5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題:望聞問切 把脈開方——透視審計署首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體檢報告”

新華社記者 劉紅霞

端午剛過,審計署19日發佈首份聚焦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的專項公告,就沿江11個省份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等中央決策部署情況出具審計“體檢報告”。這份公告有何看點?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審計署資源環境司相關負責人和業內學者加以解讀。

五大角度“問診”長江

公告顯示,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審計署對相關省份2016年至2017年生態環保相關政策措施落地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審計,重點抽查了59個地級市(區)。

審計署資環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本次審計主要包括5個方面內容:中央關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水資源、水生態保護情況;污染防控情況;工業結構和工業佈局優化調整情況;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項目實施和相關資金管理使用情況。

“應該説,本次審計是對長江經濟帶全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一次‘體檢’,既全面覆蓋,又重點突出。”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審計與風險管理研究所所長張慶龍告訴記者,這有利於及時發現發展中的短板和漏洞,助力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

公告指出,沿江省份和有關部門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有序推進生態環保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關省份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有所增長,水、大氣等部分污染治理階段性任務完成情況較好,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這位負責人説。

以污染防治為例,公告顯示,11個省份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近兩年分別增加8%和11%。水、大氣等污染治理部分階段性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較好,各省共取締“十小”企業2486戶,佔已公佈取締名單的99.84%,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約9成已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三條“診斷”亟待關注

肯定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工作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審計署也指出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開發管控不夠到位,生態修復未達預期;二是污染治理還有一些薄弱環節;三是部分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和項目績效不高。

具體而言,審計發現,有的地方小水電過度、無序開發問題突出,有的還形成了生態破壞;有些開發區未經審批自行設立,有的還與基本農田或者禁止開發區域重疊,有些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不到位;持續整治的5個國家重要湖泊2017年水質仍為IV類及以下。

記者注意到,公告提及,截至2017年底,長江經濟帶有10個省份已經建成2.41萬座小水電,最小間距僅100米,開發強度較大。過度開發致使333條河流出現不同程度斷流,斷流河段總長1017公里。

在污染治理方面,審計發現,部分敏感區域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未按要求在2017年底前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個別城市垃圾填埋場或者焚燒廠超負荷運行;有些地方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儲存、轉運和處置不合規;有些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存在違規建設項目;部分地下儲油罐未完成防滲改造。

在資金使用方面,審計發現,部分項目未按期完成,造成大量資金結存,有的項目建成後未發揮預期效益。

“此次審計反映出的問題既有長江經濟帶的專屬特點,有些也反映全國的共性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説,“這些問題反映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關鍵期、攻堅期和窗口期,也凸顯了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審促改助力發展

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利器。查擺問題是審計監督的主要方式,但不是根本目的。審計的最終落腳點,是要通過督促整改,完善體制機制,進而維護經濟社會健康運行。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審計指出問題後,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採取措施進行整改。“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對小水電過度開發問題進行專項整改,相關地方對違規佔用岸線等問題已制定整改措施。”

另外,有關單位已收回部分財政資金,關閉或拆除9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建設項目,淘汰10蒸噸以下(含)燃煤鍋爐275台。

谷樹忠認為,此次審計有助於揭示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源、問題的責任方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而通過整改助推長江經濟帶在正確、科學的軌道上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包括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在內的生態環保類審計工作業務鏈條長、時間跨度大、專業要求高,不僅需要審計機關不斷創新審計方式方法,還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充分配合、主動配合,共同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