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以互聯網技術和思維撬動“放管服”改革

2018-07-02 12:01 來源: 金融時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抓住“放管服”這個改革牛鼻子,日前再次成為中央級會議的關鍵議程。

6月28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上表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極大激發市場活力的戰略舉措。

實質上,本屆政府成立以來,“放管服”一直是改革的先手棋。推進 “證照分離”,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清理規範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輔以一系列規範收費、降低用能成本等減稅降費舉措,為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市場活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正如李克強所言,未來“放管服”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會上,李克強還特別指出,一些民生痛點待解決,一些地方存在不守信用承諾、新官不理舊賬等現象,這對政府公信力和營商環境是極大的傷害,必須堅決加以糾正。

繼續深入改革並不容易。在過去幾年“放管服”改革推進的過程中,簡單的問題已經得到糾偏,進入深水區後,真正深層次的利益糾葛和矛盾開始顯現。那麼,要繼續深化改革,該從何處著手?

本次會議也給出了“術”的建議。具體包括:推進跨部門聯合監管和“互聯網+監管”;發展“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務;打造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3年內實現國務院部門數據共享、滿足地方普遍性政務需求,5年內政務服務事項全面實現“一網通辦”等一系列舉措。

不難發現,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信息平臺的搭建成為“放管服”改革的一個重要抓手。的確,“互聯網+政務”正在改變著政府服務方式、提升著服務效率。眾所週知,電子化辦公是避免排長隊、重復工作以及緩解辦公時間、辦公場地、辦公人員有限帶來的壓力的高效辦法。5年內,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5個工作日內、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和進出口通關時間均壓減一半、不動産登記時間和電力用戶辦電時間均壓縮三分之二以上等政策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完善、優化數據庫和數據平臺,有助於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對於提高辦事效率、強化監管效力、改進政府服務都大有裨益。

但是,除了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使用環節的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精神的內核,後者是鼓勵集約化、高效化、透明化的政府治理模式革新的重要助力。以互聯網技術和思維撬動“放管服”改革,不僅是“技術活兒”,更是“意識關”。

例如,互聯網思維中最重要的用戶至上的思維,對應著公職人員從“官本位”到“人民公僕”思維方式的轉變。李克強在這次會議上説,儘量讓企業和群眾“辦事不求人”,是衡量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的一塊“試金石”。並且特別指出,政府各部門要認真梳理企業和群眾辦事最煩最難的領域和環節,看看哪些事項需要反復跑、哪些窗口排隊長,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這正是尋找用戶痛點、清除民生痛點的一個應用。

此外,互聯網對海量數據可查詢、可追溯、可分析的特性,正是透明化管理的重要保障。這不僅是對市場主體,同時也是對政府公務人員的一種有效監督,是減少“暗箱操作”、消除監管盲區的一個重要保障。基層公務人員應當意識到,這種機制的應用,看似是對“公權力”的約束,但同時也是對“公權力”的保護,是對“人情”和不“親”、不“清”政商關係説“不”的一個契機。

應當説,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部分基層工作者和機構可能會感到“陣痛”,會有推諉責任、拖延改革,或以“庸政懶政”應對的心理,或只做“表面文章”,且對業務“增負”抱怨連天。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術”的優化,更需要思維的轉化。而互聯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技術活兒”層面的應用與突破,更是角色的重新定位、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轉型。(馬梅若)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