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物流業要既補短板又抓機遇

2018-12-07 07:4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多措並舉發展“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體系,確保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産總值比率明顯降低,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高質量發展。這為推動我國物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路徑。

當前,我國已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物流大國和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但我國物流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全球連接能力弱、現代化程度不高;物流成本偏高、質量效益不佳;中高端、體系化、集約式物流服務與供應鏈服務等發展嚴重不足,傳統的發展方式和運營模式已難以為繼。

對此,需審時度勢,抓住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用好國際國內資源,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應對風險挑戰、補足諸多短板,切實推動我國物流業發展由大到強。

我國是全球物流大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物流業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現代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

2013年,我國物流市場規模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2017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52.8萬億元,鐵路貨物發送量、鐵路貨物週轉量、公路貨運量、港口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快遞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貨運量居世界第二。在規模快速擴展的同時,我國物流能力、服務科技水平等都有較大提升,産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並存、多元主體競爭、多層次服務共生的格局。

但也要看到,我國雖已成為物流大國,但還不是物流強國。我國目前物流績效不理想,成本高、效率低、集約化水平不高、産業支撐能力不足;誠信、標準、人才、安全、環保等“軟實力”也不強,尚不能滿足現代物流國際競爭的需要;物流整體市場環境較為嚴峻,産業間聯動發展空間仍然巨大,物流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加大,收入利潤率較低;地方保護、不正當競爭、誠信體系缺失等問題依然存在,資金短缺、人才短缺等問題難以緩解,産業創新驅動的內生機制尚未形成。與此同時,國家支持物流業發展的諸多政策有待落實,一些影響到産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尚沒有實質性改善。

這些都對我國物流業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挑戰仍在 諸多短板需切實補足

一是物流績效並不理想。近年來,全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總體來看仍然較高。數據顯示,201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2.1萬億元,同比增長9.2%;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6%,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但仍遠高於發達國家8%至9%的水平。

物流績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現為:物流系統性和綜合性不強,運輸結構不合理,網絡化和組織化程度較低,呈現分散的、各自發展的態勢,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較弱,末端網絡薄弱;物流基礎設施結構性短缺,建設相對滯後,現代化設施比重低,現代化倉儲、多式聯運轉運等設施不足,高效、順暢、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尚不健全,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園區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物流基礎設施之間配套不足,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第三方物流服務功能單一,且市場意識不強,不能滿足客戶的多方位服務需求,供應鏈服務發展也不足;在物流信息化、智慧化長期發展的戰略層面尚未形成體系,整體規劃能力低;物流業與製造業、農業、商貿服務、電子商務聯動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暢、模式陳舊,嚴重制約了製造業、農業、電子商務等其他相關産業的更好發展。

二是物流業整體創新能力較弱。相比于創新活躍的生産製造環節和交易環節,物流業整體創新嚴重滯後。物流企業缺乏創新動力,研發投入低,商業模式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滯後,尚未進入“創新驅動”的發展階段。國內物流企業普遍存在組織慣性現象,對優化升級已有的物流服務體系意願不強。此外,國內物流企業的創新還面臨不少障礙,有來自跨國公司的技術壁壘、資金壁壘、外部資源壁壘、管理壁壘,有來自國內環境對企業的一些政策束縛,還有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比如對原有技術的依賴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物流企業的創新發展。

三是物流業國際化水平較低。主要表現為全球連接能力不強,國際資源整合能力弱,國際競爭力弱,缺乏國際戰略通道和戰略支點,缺乏全球物流治理能力,滯後於全球化發展進程,物流業國際化能力亟待提升。與高速增長的國際貿易相比,我國物流業尚未形成與之相匹配的全球物流和供應鏈體系,國際市場份額很低,進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國際跨國物流企業。我國的國際物流企業規模偏小,不僅缺乏規模優勢,難以承擔大型業務項目,而且附加值低、業務單一,難以形成齊全的物流産業鏈。麥肯錫的研究表明,美國和德國是全球連接能力最強的國家,中國的全球連接能力只有它們的一半。

四是規範有序的物流市場尚未形成。許多物流企業經營不規範,服務意識淡薄,法律意識不強,誠信體系嚴重缺乏。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物流市場遠未形成。信用體系建設滯後,物流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物流市場的進入與退出以及競爭規則基本上無統一的法律法規可循,對社會性的物流服務缺乏有效的外部約束,不正當市場競爭難以避免。還要看到,跨國物流企業在用地、稅收等方面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享受超國民待遇。

此外,我國現有應急物流保障系統抗風險能力較差,應急能力薄弱;物流人力資源總量和層次均不高,物流從業人員在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技術等級結構等方面均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物流管理體制和治理能力弱、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完善,等等。

以上這些都是當前物流業發展需要突破的難點問題。

前景可期 面臨重大發展機遇

未來10年到20年,將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

一方面,我國經濟規模與貿易持續增長、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將對物流業發展産生深刻影響。未來幾十年,我國工業體系將實現較大發展,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規模運輸需求依然旺盛。同時,産業結構從“二、三、一”進入到“三、二、一”階段,産業結構的變化和逐步升級以及生産方式的變化,將促使“短、小、輕、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頻次、靈活多變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基於更高時間和空間價值的物流需求會越來越大,綜合物流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區域一體化加快發展,也對物流空間分佈、效率、獲得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鎮化進程將推動物流活動集中于城市群、城市帶、大中小城市和城際間,倒逼城市內、城際間物流效率儘快提升,更好建設功能強大、高效集約的城市物流和配送體系;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及一體化要求將加快區域物流一體化,構建有利於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物流服務體系,網絡零售市場的渠道下沉也將對農村和三四線城市及縣鄉的電子商務物流發展提供更多空間。

與此同時,全球化的縱深發展和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必將推動物流市場深刻調整。全球化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絡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必然要求中國與世界各國有更好的交通運輸、物流、通信、信息等基礎設施連接。中國除與發達經濟體繼續保持密切經貿往來外,與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增長將會成為新的亮點,貿易格局的變化將帶動國際物流活動發生相應變化。中長期看,我國國際物流將繼續較快發展。

還要看到,新技術突破和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促進物流業進一步轉型升級。交通運輸、物流、先進製造、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領域在孕育新的技術突破,互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將與物流業深度融合,為物流業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物流業需抓住這些難得的發展機遇,趁勢而上、有所作為。一是更好適應要素成本上升等現實情況,逐步擺脫當前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産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著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解決好能源、勞動力、土地價格持續上漲,服務價格偏低以及融資環境不佳等現實問題。二是加快發展現代供應鏈的步伐,推動交通物流企業更深更廣地融入全球供給體系。三是加快推動高新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加大物流技術的創新力度,使整個行業呈現出安全、快速、便利、大型化、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個性化、多樣化、人性化、精細化、綠色化和節能化等時代特徵。四是加強物流創新型人才、專業高技能人才以及國際化人才隊伍的建設。五是圍繞民生領域發力,醫藥衛生、社會救助、生活用品服務、郵政普遍服務、可追溯食品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發展都要求物流業更加服務於民、方便於民,切實保障物流安全。同時還要發揮物流業的更多功能,做好應急物流體系建設。(魏際剛 溫明月 李曜坤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