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讀懂最短的《政府工作報告》:
強信心,不問規模問“準心”

2020-05-23 11:22 來源: 上觀新聞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478字的篇幅,多年最短;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多年未見。

遲來了兩個月後,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用這樣的方式,宣告這一年的特別。“當前,疫情尚未結束,發展任務異常艱巨。”這是李克強總理的開場白。但中國人從來不畏艱難。同樣用《報告》中的話説,當務之要,是“臨難不避”

臨難不避,需要決心,也需要信心。中國有獨特政治和制度優勢、雄厚經濟基礎、巨大市場潛力、億萬人民勤勞智慧,中國發展也依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報告》中的判斷,提示了信心之源。

而在身處一場考驗甚至危機的時候,信心更是具體的,需要落在具體的措施裏,體現在具體的發展取向中

首要的取向,當然是“以保促穩”。《政府工作報告》闡述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的段落,常年打頭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長”,換成了“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六保”亦被明確視作“六穩”的著力點。圍繞“六保”,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這是底線。

特殊時期守底線,難度空前,力度當然也要空前。社會對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期待已久,在此前發佈一系列紓困舉措之後,《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推出一批新政,1萬億新增財政赤字規模和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全年累計超2.5萬億的企業新增減負等,都可謂是“強心劑”。

但如果只看到“強心”、只顧及規模,對這些措施的理解,恐怕就窄了。與傳統意義上的“強刺激”不同,如今的特殊舉措,重心未必在一個“特”字。

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明確的優先級已經表明,“穩”與“保” 不是泛泛而談,更不靠大水漫灌,而要“精準滴灌”。這裡面,有許多需要讀到的“準心”。

中央財政新增的2萬億,這個增量,裏面就有文章。《報告》 明確,這2萬億“全部轉移給地方”,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並要“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

針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則強調“一定要讓中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明顯提高,一定要讓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還有一句重話:“加強監管,防止資金‘空轉’套利”。

顯然,在拿出政策和資金之外,更強調的是“精準到達”,並且必須是無梗阻、無內耗的“直達”。

而無論是資金還是政策,任何空轉和阻滯,最終只會把成本推高,消解投入的效果。

越是困難,越顯政策資源的金貴;而資源越是金貴,越是要用在刀刃上、落到最實處。一年前的《政府工作報告》曾指出,“決不能讓改革政策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這話放到今天,意義更為凸顯。

也是因此,在看到大手筆的增量政策之後,更多的目光需要從供給端轉向接收端,看它們的“到達率”。到達率高了,才算不負中央的初衷。

增量之外,再看一個減量。

強調多年的減稅降費降成本,今年力度空前。《報告》明確,今年要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2.5萬億元;前期出臺、即將到期的多項減稅降費降成本措施,執行期限都延長到今年底甚至明年。

這裡面,中小微企業尤為關注的工商業電價、所得稅繳納、增值稅減免等方面,以及針對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文體旅遊等受疫情衝擊格外嚴重的行業,特別被點了名。稅、費的削減,優惠的延長,都是為了更大程度向市場讓利、為市場主體輸血,並且精準地讓利和輸血。

相應地,“中央本級政府支出安排負增長、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既讓人看到過“緊日子”的決心,更有“放水養魚”的準心。

“緊日子”有不同的過法,顯然不是“為緊而緊”,而要由“緊”帶“活”。政府的“緊日子”,換來市場和社會的“好日子”,歸根到底也就是政府的“好日子”。這種“放水養魚”之道,用今年《報告》中的“金句”,就叫“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未來在哪?就一個個微觀主體的身上,在市場和社會的活力上。政府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過有效措施,撬動出的市場活力、社會活力,卻可以是無窮的。

檢驗政策措施乃至制度體系的效能,很多時候就看這樣的活力。而越是困難、越是艱險,越要激發這樣的活力。這是多年實踐留下的啟迪,也是今天需要秉持的關鍵取向。

如何激活它們,就看改革的準心、政策的準心、落地的準心。有準心,就有效能。有準心,就一定有信心。(朱珉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