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頻頻刷屏!“新基建”到底“新”在何處?

2020-05-27 17:3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頻頻刷屏!“新基建”到底“新”在何處?

新華社記者 張辛欣、張千千、傑文津、溫競華

如果列舉2020年中國經濟的“熱詞”,頻頻被刷屏的“新基建”一定位列其中。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其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舉措。

那麼,“新基建”到底“新”在何處?

“新基建”是要幹啥?

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部署,讓人對“新基建”有了更多期待。

那麼問題來了,“新基建”到底是要幹啥?

提起基礎設施建設,大家都知道它既體現出民生導向,又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乘數效應。而“新基建”,實際上也是對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擴展,不是簡單的拋棄傳統基礎建設而“另起爐灶”。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鐵路管網,到改革開放後遍佈全國的國道建設,之後的高鐵以及4G網絡。每當開啟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大多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帶來一波經濟的快速增長。

“新”“舊”之間,是尋求發展動能的轉變。

為什麼要推“新基建”?可以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找答案。報告把“新基建”等建設,放在擴大內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方略舉措地位來看待。

從經濟運行的現實情況看,在特殊背景下,通過發起一輪基礎設施建設來擴大有效投資、培育新消費是必然之舉。

從社會發展的多元訴求分析,數字經濟已成為釋放新動能最重要的途徑。一季度,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2%。新業態“逆勢”上揚也表明了經濟發展對數字基礎的迫切需求。

通過加大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建設,將技術轉化為生産力,生産力轉化為發展力,就將産生一石多鳥之效,在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上起到重要作用。

同時,新一輪信息技術正加速全球競爭力版圖的重塑,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和4G寬帶網絡,5G基站超過20萬個,具備良好的産業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可以説,此時此刻佈局“新基建”立足當下是應對挑戰的突破口,著眼未來也是變局中的關鍵之舉。

“不是應急之策,但有應急之效,著眼長期增長,更具長久之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這樣概括。

“新基建”能帶來啥?

“新基建”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劉多用這樣一組數據列舉“新基建”對投資的拉動:“預計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

從需求側拉動大規模投資,也從供給端賦能生産、消費、社會治理等多領域,“新基建”以投資為手段,更以效率為關鍵詞。

“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細水長流。”與短期內拉動增長相比,我們更應看重“新基建”對涵養創新的意義。

5G帶動信息消費和産業互聯;數據中心推動算力提升孵化諸多創新;讓“漫步在雲端”的新技術更快落地應用,讓“孕育于數字”的新需求得到更大程度釋放,讓創新創業創造更加活躍……通過激發創新來推動效率變革,“新基建”更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義。

目前看,“新基建”也許從建設規模難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比肩,但通過對各個領域和産業的滲透融合,釋放的能量將不可小覷。

中國信通院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至2025年我國5G商用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産出約24.8萬億元。

“新基建”的“新”路咋走?

把“新基建”變成新機遇,關鍵在用。

如何用好“新基建”?怎樣釋放新動能?“新基建”如何走好“新”路?

“‘新基建’要避免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遇到的問題,包括需求不足帶來的過剩、基礎設施與産業發展的脫節等等。”不少代表委員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這一切的根本在因地制宜。

對於5G、大數據平臺這些相對成熟的設施,各地可以創造條件大力推廣;對於人工智慧、區塊鏈這些還處於發展中的基礎設施,應採取不同的策略,不應蜂擁而上,避免重復建設對地方財政帶來的負擔。

代表委員認為,根據實際出發、考慮市場需求規劃、依託財力和債務情況去推進,是三個根本原則。

地域也許有阻隔,但數據卻是流動的。“新基建”在建中用,要更加注重統一與融合。

可以分門別類推進,但必須有全局統籌,可以分地區設置,但必須強化數據互通、標準體系和發展路線的統一。不能把“高速路”變成了“隔離帶”,或有技術無場景,讓“新基建”成為“新景觀”。這便會成為一種浪費和低效。

“新基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要有科學務實的發展規劃,不斷探索和創新監管方式,營造更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要用好市場的力量,探索投融資機制創新,充分釋放市場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讓企業真正成為“新基建”大潮中的弄潮兒和生力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