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縣新圩鎮的新圩中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初中。4年前,這裡的教學樓破舊不堪,教學成績落後,學生流失嚴重,曾一度面臨撤點並校。而如今,這裡的教學樓已煥然一新,各類基礎設施完善,教學質量連年攀升,開展的“二元三段”教學模式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和成績,引起不少區內外學校的關注。
從一所辦學設施不完善的薄弱初中到軟硬體兼具的特色學校,新圩中學的蛻變,是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質量得到整體提升的一個縮影。
為了讓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我區在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出實招,做實事”,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傾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優化發展環境,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水平,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差異明顯縮小,群眾滿意度逐年提高。
加大投入,辦好“每一所學校”
塑膠跑道紅艷耀眼,室內籃球場熱鬧非凡,橙黃色的課桌椅整齊統一……矗立在田野中的靈川縣潭下鎮三河渡初中風景優美,圖書室、實驗室、電腦室等一應俱全,城裏學校擁有的設施這裡全有。
“以前我們學校可不是這樣子,平房裏的教室破爛不堪,生化實驗室連個像樣的實驗桌都沒有。一颳風,沙石田徑場漫天灰塵,學生紛紛躲著走!”説起該校的“前世”,校長秦艷忠感慨良多。
嶄新漂亮的塑膠跑道,挺拔美觀的教學大樓,寬敞明亮的多媒體教室……隨著我區著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村學校不僅成為當地的美麗風景,各類設施與城市學校相比也不遜色。
自2010年以來,我區共投入專項資金62.4億元,統籌實施了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系列工程,幫助農村學校開展擴容改造、寄宿改造以及附屬生活設施建設和食堂建設等項目,集中力量解決縣鎮“大班額”問題和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教育住宿問題。
其中,我區還專門劃撥28.8億元,為全區1.6634萬所鄉鎮初中和農村小學配置各類教學設備、器材和圖書,逐步縮小城鄉、區域和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差距,使得山裏娃和城裏娃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今年剛從三河渡初中畢業的小曾,小學是在桂林市區讀的。其父親聽説靈川的農村初中比縣城的學校建得還好,上初一時便把小曾送到農村讀書了。“硬體設施跟城裏一樣,環境比城裏還好,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每天聽著鳥叫聲起床讀英語是我最喜歡的。”回想起母校的學習環境,小曾仍很懷念。
另外,今年全區預計投入8054萬元,用於實施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為8148個農村教學點配備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利用信息技術幫助教學點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滿足當地適齡兒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優化隊伍,配好“每一位教師”
從2006年開始,我區已公開招聘3萬餘名特崗教師。他們分佈在80個設崗縣(市、區)的農村中小學任教;通過“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選拔出來的200名優秀本科畢業生,活躍在農村中小學的講臺上,邊任教邊攻讀教育碩士……
近年來,我區通過“特崗計劃”、專項培養計劃等多種舉措,對農村師資力量進行有效補充,逐步改善農村學校師資學歷不高、學科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
同時,以“國培計劃”和“區培計劃”為抓手,採取集中培訓、遠程培訓等方式,大規模、高效益開展農村教師培訓;出臺相關文件,強化教師隊伍的交流帶動,明確規定城鎮中小學教師晉陞中學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參評特級教師、市級以上優秀教師時,必須要有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支教)1年以上的經歷;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實行工資傾斜政策……
多措並舉,城鄉師資逐漸趨於均衡,縮小了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給老百姓帶來極大實惠。對此,新圩中學校長高達林深有體會:“以前,學校與其他兄弟學校的差異比較大,學生家長總是想方設法地把孩子往遠的重點學校送,不僅學生累,家長也有苦難言。但現在,城鄉之間、校際之間軟硬體的差距明顯縮小,孩子們再也沒有必要擇校上學了。”
而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對教育均衡的需求,我區不僅著眼于當前,還放眼於未來。
“從今年起,計劃用5年時間,培養5000名左右‘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勝任小學各門課程教學任務的農村小學教師。”今年6月3日,自治區教育廳召開工作部署會,宣佈啟動“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
“這對學生和培養學校都是好事,免費教育調動了考生的積極性,解決了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後顧之憂,也有利於進一步推動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相關人士如此評價。
此外,我區在城鄉教師隊伍交流上還有新動作。今年7月,自治區教育廳啟動了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從2013年至2020年,計劃每年選派1000名優秀教師到“三區”支教一年;組建學前教育巡迴支教志願團,招募206名志願者到支教點開展兩年支教服務;招募50名具有中小學高級職稱的教師送教下鄉,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中小學有序流動。
一視同仁,顧好“每一個學生”
“讓‘該上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讓‘想上的’孩子都有學校上,讓‘能上的’孩子都上得起學。”基於這一理念,近年來我區通過一系列措施,努力保障各類經濟困難家庭子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質量,確保“基礎教育人人享、教育機會人人有”。
據統計,2013年我區共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563.89萬名學生免除教科書費6.55億元,為農村寄宿制學校140.11萬名學生發放生活費補助16.42億元,目前該項補助已覆蓋全部民族自治縣、邊境縣(含享受民族自治和邊境待遇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制學生。
我區將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切實保障流動人口隨遷子女享有與常住戶口居民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據統計,2012年我區解決了37萬名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並確保入學編班、評優等與城市學生一視同仁。
除了制度和經費的統籌外,如何更好地照顧每一個學生?答案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又在哪?答案在於實施課程教學改革。到2013年,我區已有19個縣(市、區)開展基礎教育學校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學得快樂”與“學得有效”有機結合的學校和課堂新機制,逐步推動全區義務教育質量均衡發展建設。
監測統計顯示,項目實施3年來,近90%的教師和家長認為學生的學習力、信息力、創造力、實踐力、人格力都有明顯提升;近95%的學生評價自身的綜合素質有了明顯提升;在學習成績方面,近70%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
除了開展試點工作,全區各地學校也紛紛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富有特色的課堂改革。蒙山縣以創新教學理念引領中小學課堂變革,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主體多元、快樂開放的課堂;龍勝各族自治縣以構建開放性高效課堂的研究引領全縣課堂教學改革,使學習型課堂、參與式教學得到充分落實……一系列“量體裁衣”的教學改革,大大提高了各地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育人效益。
從修繕中小學校舍到配置先進教學設施,從完善農村教師隊伍培訓體系到大幅增加支教計劃,從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到各地百花齊放的課堂改革……這一點點鋪就的道路,正在悄然改善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整體面貌。(記者 羅琦 通訊員 周仕敏)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