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農業科技創新”集體採訪

2017-10-21 23:2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 劉羊旸、韓潔、董峻)十九大新聞中心21日就“農業科技創新”主題舉行集體採訪,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魏靈玲,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沈玉君,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淩繼河五位黨代表現場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怎樣的發展和進步?唐華俊説,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在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一些重大品種和技術方面都有很好的進展,一些設施技術在改變農業生産方式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同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快,圍繞農業生産中的關鍵問題進行推廣,創新推廣轉化模式機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也進一步深化。

在回答如何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這一問題時,唐華俊表示,要在基礎和原始創新上進一步加強,在技術方面加強研發,比如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農産品精深加工技術以及區域性的技術集成方面。我們將按照新的要求和部署來全力補短板,在短板領域集中力量、加強突破、加強研究,力爭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小麥育種取得了哪些進展?何中虎説,小麥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比如基因組學、基因編輯等,有些領域可能還處於領先水平。同時,育種專家培育了100多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優質綠色的新品種,其中有6個新品種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華北北部小麥的灌溉,全生育期的灌溉由過去的4次至5次,現在減到2次至3次。我國的小麥育種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

如何促進設施農業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魏靈玲説,在科研方面,我們一方面注重自主創新和原創的技術突破,在智慧化的設施裝備、植物工廠、農業的物聯網技術、營養液栽培等方面做了很多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搭建國際化、開放的科研平臺,推動我國設施農業基礎性研究的發展。在成果轉化領域,我們嘗試把科學院的科研成果和農民走通“最後一公里”。

在回應如何解決有機肥推廣問題時,沈玉君認為,有機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營養元素,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但由於使用不便等原因,有機肥在推廣上存在一些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帶動有機肥的利用。在綠色發展新的理念下,我國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出適合我國不同區域特點的一些種養結合的技術模式,包括研發了一些高效的有機肥産品以及技術裝備等。相信今後農業綠色發展的力度還會繼續加大,有機肥的利用將會得到更好推動。

在回答如何解決種糧效益問題時,淩繼河説,對一線農民來説,好的糧食品種能大大提高收益。以前我們種普通大米每斤賣到兩塊錢,現在好品種大米可以賣到十八塊錢一斤;以前想吃好米要從外國進口,現在中國自己種的米更好吃、更香、更有營養,糧農收入也增加了。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