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對一個國家、對一個家庭可以説都是天大的事。去年在疫情肆虐的時候,很多街面上都見不到行人了,多數店舖都關了,當時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出現大規模的失業。記得後來我到地方考察,看了不少店舖。在一個小店,店主跟我説,3個月沒有營業了,因為政府減免稅費,支持減免房租、水電費,穩崗補貼資金到位,我們沒有裁員,挺過來了。我問員工的工資怎麼辦?他説當時只發生活費了。在場的20多位員工都説,店裏管吃管住,不讓我們下崗,還有什麼説的。企業和員工都明白,只要保住了企業、穩住了崗位,一復工復市,生意就會旺起來。
去年我們在制定宏觀政策的時候,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沒有制定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但是反復權衡,還是制定了就業目標,也就是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因為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發展之基,也是財富創造的源頭活水。當時我們也提出,要努力實現全年經濟正增長,實際上是相信只要能夠實現900萬人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就有經濟的正增長,因為有就業就有收入,就可以帶動消費、拉動經濟。
去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我們的市場主體表現出堅強的韌性,廣大人民共克時艱,最後實現了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全年經濟增長2.3%,居民收入相應增長,都好于預期。
今年我們的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4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909萬人,創歷史新高,還要保障退役軍人就業,還要為兩億七八千萬農民工提供打工的機會。所以今年我們在制定宏觀政策的時候,依然堅持就業優先的政策,我們繼續推動“六穩”、落實“六保”,還是把就業放在首位。去年出臺的有關就業的政策舉措,不僅沒有調退,還有所增加,其他政策都要有利於就業。我們相信,通過經濟穩定恢復增長,會帶動更多的就業崗位,而更多的就業崗位會推動經濟穩中向好。
今年我們確定新增城鎮就業的目標是1100萬人以上,希望在實際執行中還可以更高一點。我們也很明確,就業還是要讓市場來唱主角,也就是繼續通過保市場主體來保就業。一方面推動穩崗增崗,另一方面拓展就業渠道。去年疫情中就業方式也有新變化,像我們這幾年發展的新動能,包括網購、快遞等逆勢快速增長,也帶動了就業和傳統産業發展。我們一方面要繼續鼓勵增加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也要廣開靈活就業的渠道。現在中國的靈活就業正在興起,已經涉及到兩億多人。有的一人打幾份工,很辛苦,所以我們應該給他社保補貼,特別是要用機制性的辦法來解決可能出現的職業傷害問題,給他們提供基本的權益保障。這也有利於靈活就業市場更加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至於剛才記者朋友提到的老年人問題,中國老齡人口已經有兩億六千萬,老齡産業也可以説是一個巨大的朝陽産業,它帶來了多樣化的需求。正因為中國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這樣一個廣大的市場也必然會給外國企業的産品、服務乃至於投資創造更多機會,因為我們的市場是開放的。
中國有14億人口,勞動力資源可以説是最豐富的資源,中國人民又能夠吃苦耐勞,只要有就業門路就會多掙。“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我相信中國人民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來逐步邁向共同富裕。
就業對一個國家、對一個家庭可以説都是天大的事。去年在疫情肆虐的時候,很多街面上都見不到行人了,多數店舖都關了,當時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出現大規模的失業。記得後來我到地方考察,看了不少店舖。在一個小店,店主跟我説,3個月沒有營業了,因為政府減免稅費,支持減免房租、水電費,穩崗補貼資金到位,我們沒有裁員,挺過來了。我問員工的工資怎麼辦?他説當時只發生活費了。在場的20多位員工都説,店裏管吃管住,不讓我們下崗,還有什麼説的。企業和員工都明白,只要保住了企業、穩住了崗位,一復工復市,生意就會旺起來。
去年我們在制定宏觀政策的時候,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沒有制定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但是反復權衡,還是制定了就業目標,也就是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因為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發展之基,也是財富創造的源頭活水。當時我們也提出,要努力實現全年經濟正增長,實際上是相信只要能夠實現900萬人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就有經濟的正增長,因為有就業就有收入,就可以帶動消費、拉動經濟。
去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我們的市場主體表現出堅強的韌性,廣大人民共克時艱,最後實現了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全年經濟增長2.3%,居民收入相應增長,都好于預期。
今年我們的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4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909萬人,創歷史新高,還要保障退役軍人就業,還要為兩億七八千萬農民工提供打工的機會。所以今年我們在制定宏觀政策的時候,依然堅持就業優先的政策,我們繼續推動“六穩”、落實“六保”,還是把就業放在首位。去年出臺的有關就業的政策舉措,不僅沒有調退,還有所增加,其他政策都要有利於就業。我們相信,通過經濟穩定恢復增長,會帶動更多的就業崗位,而更多的就業崗位會推動經濟穩中向好。
今年我們確定新增城鎮就業的目標是1100萬人以上,希望在實際執行中還可以更高一點。我們也很明確,就業還是要讓市場來唱主角,也就是繼續通過保市場主體來保就業。一方面推動穩崗增崗,另一方面拓展就業渠道。去年疫情中就業方式也有新變化,像我們這幾年發展的新動能,包括網購、快遞等逆勢快速增長,也帶動了就業和傳統産業發展。我們一方面要繼續鼓勵增加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也要廣開靈活就業的渠道。現在中國的靈活就業正在興起,已經涉及到兩億多人。有的一人打幾份工,很辛苦,所以我們應該給他社保補貼,特別是要用機制性的辦法來解決可能出現的職業傷害問題,給他們提供基本的權益保障。這也有利於靈活就業市場更加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至於剛才記者朋友提到的老年人問題,中國老齡人口已經有兩億六千萬,老齡産業也可以説是一個巨大的朝陽産業,它帶來了多樣化的需求。正因為中國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這樣一個廣大的市場也必然會給外國企業的産品、服務乃至於投資創造更多機會,因為我們的市場是開放的。
中國有14億人口,勞動力資源可以説是最豐富的資源,中國人民又能夠吃苦耐勞,只要有就業門路就會多掙。“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我相信中國人民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來逐步邁向共同富裕。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起突發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中方和各方一樣都希望能夠儘快查清病毒是從哪來的,這樣有利於切斷傳播的渠道,更好更有效地來防控疫情。但疫情溯源的確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需要各國加強合作,持續研究。中方本著實事求是、公開透明、開放合作的原則和態度,同世衛組織保持溝通,也支持世衛組織專家在華開展溯源研究工作。下一步我們還願意繼續同世衛組織一道,推動科學溯源工作。
當前疫情還在全球蔓延,當務之急不僅要溯源,還要做好各種防控工作,包括接種疫苗等。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我們希望各方攜起手來,因為在這樣一個人類共同的敵人面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我們也堅信人類有能力最終戰勝這個病魔,我也希望明年我們能夠面對面進行交流。
我注意到,我們提出6%以上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確實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有不少分析。有的認為是積極的,也有的認為低於預期。我們當然樂見經濟向好,但是也清醒地看到,今年是在恢復性增長的基礎上前行,有很多不可比的因素,而且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性依然很大。我們説增長6%以上,6%不低了,現在我們的經濟總量達到100萬億元,增長6%就是6萬億元,這要放到“十三五”之初,需要8%以上增速才能達到。而且我們説增長6%以上是開了口子的,實際過程中也可能會增長得更高一點。但是我們不是在定計劃,是引導預期,希望把預期引導到鞏固經濟恢復增長基礎,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可持續性,尤其是和明年、後年的目標相銜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否則會擾亂市場的預期。一時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穩,只有走得穩才能走得有力。我們還是希望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經濟體,經濟能夠行穩致遠,保持長期向好。
去年面對罕見的巨大衝擊,我們及時果斷採取措施,但也保持定力,沒有搞“大水漫灌”。我們新增財政資金規模2萬億元,絕大部分都是用於市場主體和民生急需,主要是減稅降費、保基本民生,而且採取了直達機制,就是把這些“救命錢”最快7天時間直達基層,來保證基層減稅降費、穩崗等財力,很快就見到效果。如果我們當時重點考慮上大項目、搞大産業,這不是不需要,但這要經過論證還要考慮市場需求,時間恐怕得200天以上,就不是僅僅一週時間了。錯過了時間,企業可能會大批倒閉。我記得去年在記者會上,也有記者提出中國政府採取的政策規模和力度是不是偏小了。我們是把“肥”施到根子上,政策打到點子上,所以起效快、有作用。現在看,這個規模、力度是合理的,準備的儲備政策後來也沒有用。
去年我們沒有搞寬鬆政策,或者説所謂量化寬鬆,今年也就沒有必要“急轉彎”,還是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著力穩固經濟,推動向好。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還是要注重把“肥”施在根上,現在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還在恢複元氣中。由於經濟恢復增長,我們要合理調整政策,但調整是適度的,有些階段性政策退了,同時又用一些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來衝抵影響,保持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力度不減。
怎樣保持力度不減?資金規模固然很重要,但用好錢更重要,我們去年宏觀調控積累的經驗還可以繼續用。比如在財政金融方面,簡單地説,就是要“一減、一增、一穩中有降”。“一減”,就是減少中央政府本級支出,各級政府都要帶頭過緊日子;“一增”,就是擴大直達資金範圍,讓基層和市場主體感到政策支持力度不減,這樣能夠更快更有效地惠企利民;“一穩中有降”,就是在穩定杠桿率的同時,引導金融企業合理讓利,使中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當然,我們對各類風險隱患,也會及時防範化解。
中國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會立足於著力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發展都是重要貢獻。
多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應用創新領域發展得也很快,但是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確存在著不足。要建設科技強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必須打牢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個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蓋多高的樓。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目前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還不高,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只佔到研發投入的6%,而發達國家通常是15%到25%。我們下一步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還要繼續改革科技體制,讓科研人員有自主權,很重要的是要讓科研人員有經費使用的自主權,不能讓科研人員把寶貴的精力花在填表、評比等事務上,還是要讓他們心無旁騖去搞研究,厚積才能薄發。講到這裡,我想對青年學生們説幾句話,不管你們將來從事什麼職業、有什麼樣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強基礎知識學習,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創新能力是並行不悖的。樹高千尺,營養還在根部。把基礎打牢了,將來就可以觸類旁通,行行都可以寫出精彩。
創新還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十四五”期間政府會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同時要更多地依靠社會力量來加大研發投入,所以我們要增加“全社會”這個口徑下的研發投入。這就需要採用一些機制。比如今年我們採取對製造業研發費用投入加計扣除100%的措施,這實際上是一項稅收優惠,就是想通過市場化普惠制的辦法,使企業投資研發有動力。當然,研發要靠人才,中國的人才資源是豐富的。我們一方面要讓領軍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這些年我們推動“雙創”,形成“眾創”局面,推動了應用創新,也給整體創新帶來了更大空間。
我們説科技要自立自強,科學家要發奮努力,這和國際合作、同行交流是並行不悖的。科學探索和發明發現是需要合作的,需要共同努力。封閉不會有前途,斷鏈對誰都沒有好處。中國願意在保護知識産權的基礎上,同各國加強科技領域的合作,共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過去幾年中美關係的確遭遇了嚴重的困難,給兩國和世界都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美建交40多年了,風風雨雨,能越過坎坷向前走,還是因為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我們希望雙方按照習近平主席最近和拜登總統通話的精神,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互不干涉內政和內部事務,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推動兩國關係向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這既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
中美兩國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社會制度不同,彼此相處難免會有矛盾、有分歧,有的時候甚至比較尖銳,關鍵是如何對待。中美兩國人民是有智慧、有能力的,雙方還是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地進行對話溝通。我們希望中美有多領域、多層次的對話,即便一時達不成共識,也可以交換意見、增信釋疑,這有利於管控和化解分歧。
中美兩國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有許多可以合作的領域。在去年多重衝擊的背景下,中美兩國的貿易規模仍然達到4.1萬億元,增長8.8%。我們還是應當把更多精力放在共同點上,去擴大共同利益。中美兩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世界繁榮發展,都有重要責任。應該推動中美關係越過坎坷往前看,向著總體穩定的方向走。
去年我們推進改革,很突出的一點就是制定和實施宏觀政策時,圍繞市場主體的需求來考慮,助力市場主體脫困、激發活力,撐起中國經濟的基本盤。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培育起來,就可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十三五”期間的五年,我們的市場主體增加了6000多萬戶。去年在疫情衝擊下,後期快速恢復增長,現在市場主體總數已經達到一億三千多萬戶,而且去年個體工商戶又新增1000多萬戶,從8000多萬戶增加到9000多萬戶,帶動兩億多人就業。市場主體的活力激發、活躍度提高,這是政府推進改革的努力方向。
今年我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還是要繼續圍著市場主體轉,這就需要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讓市場主體不僅生存,而且活躍。去年我們説留得青山,就贏得未來,今年説留得市場主體的青山常在,就能夠生機盎然,使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充分體現。所以轉變政府職能很重要的是要把市場主體應有的權限給他們,讓他們去發揮。對於審批環節,我們要繼續減環節、減材料、減費用、減時限。一方面為市場主體減負,另一方面為他們鬆綁,放開手腳去競爭。
當然,要競爭就應當是公平的競爭,就必須有監管。管出公平、管出公正,這樣才能讓市場主體顯示真正的創造力。所以我們放管並重,創新監管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這都是改革。我們支持“互聯網+”、物聯網這些新業態,但是對於坑蒙拐騙、造假失信,或者利用新業態的旗號去搞詐騙、非法集資的,就要堅決打擊,因為把市場攪亂了,沒有公平,競爭就不可能持續,就不可能展現更強的活力。
政府還要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為企業重質量、守誠信、精工細作去提高産品和服務競爭力來營造環境。對於政務服務中那些涉及企業、人民群眾經常要辦的事項,要努力做到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讓市場主體有更強的活力,社會有創造力。
今年政府總支出比去年略有增加,盤子不小,所以要更多地向量大面廣的民生領域傾斜,特別是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如果下半年經濟持續向好,那麼會下更大的力度把財政支出包括債務支出投向這些領域。這對拉動當年GDP增長可能不明顯,但是對於長遠發展、惠民生有支撐作用。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人民的政府就應當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
教育和健康關係到每個家庭、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我在兩會參加代表團審議時,一位中學校長説,現在縣鄉中學還缺乏優質的教師資源,教師的待遇不高,學歷也很難提高。我們今年要下決心,加大對縣鄉教師培訓的投入,讓他們能夠在職便利地提高學歷,職稱評定要採取傾斜政策。對於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弟,只要拿到居住證,一定要讓他們有受教育的機會。決不能因為家境、區域不同,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機會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健康是幸福的基礎,也是生産力。現在縣鄉基層的醫療機構和力量還比較薄弱,很多人有病往大城市大醫院跑。今年我們要多措並舉加大對縣鄉醫院、衛生院的投入,對於擴大門診醫保報銷範圍和常見病藥品報銷範圍、降低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價格等,都要採取一些讓群眾切實感受得到的措施。也就是説,要讓群眾看病多一點便利,治病少一點負擔。這也有利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因病返貧致貧。
在養老托幼方面,政府還要通過引導社會力量來興辦社區服務業,盡可能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給家庭在養老托幼方面不僅減輕一點負擔,也多一點溫暖。總之,民生方面的事很多,我們要在發展中持續改善民生。我們現在實施的是廣覆蓋、保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保基本,要在經濟發展中持續提高水平,但也要突出重點。對於事關人人、事關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各級政府一定要扛在肩上。
中國提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既是要做大國內市場,也是要擴大開放。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可以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起門來是沒有出路的。中國會不斷地、主動地擴大開放,這是中國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有利於世界。中國把內需市場做大,帶動自身發展,也會給外資、外國産品和服務帶來巨大的機會。我在參加代表團審議的時候,一位企業家説,抓住內循環就是要開拓國內市場,抓住雙循環就是要開拓國際市場,兩個市場還可以打通。他説得很樸實,但言簡意賅。
開放還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經過8年的努力,去年東盟10國、中、日、韓、澳、新15國談成了RCEP協定,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是不同社會制度、文化習俗,不同發展階段國家共同建設的。這説明,只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可以談出共識,找到共同利益,擴大各國人民的福祉,而且有助於地區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會給世界經濟增添動力。中國是世界産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僅要發揮自身的作用,而且要履行自身的責任,維護以世貿組織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只要是對互利共贏有利的,無論是多邊、雙邊的機制,我們都持積極開放的態度。
我們會進一步主動地對外開放,繼續縮減外商來華投資負面清單,繼續推動包括服務業在內的對外開放。我注意到,很多外企關心中國的營商環境,我們還要繼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總而言之,通過多種努力,在擴大內需中不斷擴大開放,繼續讓中國成為外商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世界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