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經濟貿易>> 産業經濟
 
自主創新振興裝備製造業 中國二重“雄吾重裝”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3日   來源:人民日報

    四川德陽,江蘇啟東。

    位於西南內陸和東部沿海的兩座城市因為一家企業有了緊密的聯絡。這家企業,就是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11月28日,中國二重與啟東市人民政府簽訂協議,在啟東建設重大技術裝備出口製造基地。二重集團生産的重型技術裝備,將沿長江而下,在啟東組焊、裝配、試車,運往世界各地。

    “這是二重加快培育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一步。”二重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石柯説,“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給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作為重型機械製造企業和重大裝備國産化基地,我們將堅持自主創新,實現‘雄吾重裝’的夙願!”

    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

    走進二重集團重機分廠,兩架大型橋式起重機來往穿梭,一台1450毫米熱連軋機已經試車成功,正在拆運發往外地。

    幾十年來,二重集團在研發重大冶金成套技術裝備方面,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之路,實現了從自行摸索到聯合設計,再到具備自主全套承包冶金裝備能力的飛躍。

    回憶起二重集團生産的第一套冶金設備——1978年投産的舞陽鋼鐵廠4200毫米寬厚板軋鋼機,老專家陳守智仍十分自豪,“當年憑著幾張照片和雜誌上看到的零散資料,我們造出了這臺當時的中國軋機之王”。

    上世紀80年代,二重集團與國外合作設計、製造大型熱連軋設備,雖然承擔了整條軋線80%的製造任務,但只獲得成套設備收益的20%。“沒有核心技術,到頭來還是給人打工。”陳守智説。

    二重集團立志打破這一狀況,走國産化之路。1992年,二重獨立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450毫米熱連軋機。

    寶鋼5000毫米軋機訂單的到來,對二重是一次更為嚴格的考驗。二重的科技人員精心設計,用多爐同時澆鑄的方法,一舉解決了軋機坯件700多噸鋼水澆鑄的難題。

    數十年間,二重通過自主研究、與國內高等院校和研究所聯合攻關、構建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等途徑,不斷縮短與國外同類裝備的技術差距。2002年,在川威950毫米軋機項目上,二重集團終於首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線設備總承包。

    目前,二重集團已在中厚板軋機成套設備設計、熱連軋機成套設備設計、冷連軋機成套設備設計、特大型軋機機架製造、大型成套冶金裝備裝配及安裝等方面初步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製開發的系列中厚板軋機已佔國內市場份額的60%。

    “中國創造”走向國際市場

    “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意味著在對外貿易天平上有了重重的砝碼。”二重技術中心副主任汪福全深有感觸。

    熱卷箱技術是冶金行業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關鍵技術,其一次性使用的專利費,國外公司張口就是700萬美元。2003年3月,二重集團研製出我國第一台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熱卷箱設備,單臺價格比進口設備低30%至40%,國外公司同類産品的價格也因此迅速降了下來。

    目前,二重集團已擁有專利技術58項、發明專利10多項。2005年,單靠熱卷箱這一項專利技術,二重就獲得高達24億元的訂單。

    以令人信服的生産、技術實力,中國二重贏得了國外用戶的信任。

    2006年9月,二重集團僅用13個月20天時間,成功生産波蘭2250毫米熱連軋機成套設備,實現國內首臺出口歐洲的熱連軋機成套機械項目的出産;2007年7月,二重與西門子奧鋼聯順利簽訂合同額達數千萬歐元的1800毫米不銹鋼熱連軋機製造合同;二重海外營銷中心即將在瑞士設立……

    “以前很長時間,我們都是做國外企業的‘配角’,低著頭走路。如今,我們可以昂首闊步地向前走了!”汪福全自豪地説。

    “裝備中國,創造卓越”,二重集團用自主創新換來了企業的迅速發展,年銷售收入從2000年的6.2億元躍升至今年的60多億元。

    延伸閱讀

    目前,二重集團所在的四川德陽市已形成以二重集團、東方集團為龍頭,帶動200余家配套企業的裝備製造業産業集群,發電成套設備、冶金成套設備和石油化工成套設備的生産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佔有率,位列全國前茅。   (記者 魏賀 鄭德剛)

 
 
 相關鏈結
· 張文岳就“大力推動裝備製造業發展”到瀋陽調研
· 第六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開幕 李克強出席
· 裝備製造業已經成為遼寧省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 東北亞博覽會:東北裝備製造業打造國際競爭力
· 東北裝備製造業迅速崛起 撐起中國製造業的脊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