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建設新農村:長期的發展方向 緊迫的現實任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19日   來源:人民日報

    ●農業支持工業的歷史階段已基本結束,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已基本成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

    ●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以及內涵的全面性和影響的全局性。推進新農村建設,應以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確保糧食安全為前提,統籌城鄉發展,搞好建設規劃,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

    ●按照“20字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當前,應重點抓好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工業反哺農業以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科學地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面推進的系統工程,既是長期的發展方向,又是緊迫的現實任務。

    歷史的必然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支持工業的歷史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

    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的歷史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改革開放以前,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主要是通過工農産品價格剪刀差實現的。改革開放以後,工農産品價格剪刀差逐漸縮小,農業支持工業主要表現在新的“三個剪刀差”:一是金融存貸剪刀差。目前,在農村吸收資金的正規金融機構很少在農村地區發放貸款,農村資金大部分流向城市。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表明,2003年,農戶儲蓄佔城鄉儲蓄的比重為18%,而農業貸款僅佔各項貸款總額的5%、佔農戶儲蓄總額的46%。二是徵地價格剪刀差。按照土地政策規定,建設開發區和房地産用地必須先由政府徵用,然後才能進入一級市場。目前,徵地價格低,出售開發價格高。三是工資剪刀差。農民工與城市職工同工不同酬。據有關單位調查,農民工月平均工資與相類同的城鎮職工月平均工資比較,2004年相差500元—800元。進城務工農民按1.2億人計算,僅工資剪刀差一項一年就達1萬億元左右,而且城市職工享受的福利待遇還未包括在內。事實表明,農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目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降為12.4%,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首先,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重要轉變時期,迫切需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傳統農業出現了四大分化和演變:一是産業的分化,由傳統的種養業向産前、産中和産後等産業部門演變;二是農業富餘勞動力就業的分化,由原來主要集中在農業産中就業向農業産前、産中、産後和非農産業多領域就業演變;三是農業經營方式的分化,由傳統的以生産初級産品為主向産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演變;四是農業就業者收入來源的分化,由原來單純依靠種養業獲得收入向同時從農業外部獲得收入演變。其次,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有能力支持農業。從2000年到2005年,我國GDP由89404億元增長到182321億元,增長1.04倍,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2005年,二、三産業增加值佔整個GDP的87.6%,其勞動力就業人數佔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已超過50%。工業和城市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國家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國家完全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特點和原則

    根據中央闡明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內涵、方針、思路和提出的戰略部署、各項措施,同過去相比,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鮮明的時代性。我國總體上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二是內涵的全面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20字要求”,包含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內容,是對新農村全景式的描述,全方位地規劃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影響的全局性。這一重大戰略舉措,將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與全局産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以堅持兩個“不動搖”為前提: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確保糧食安全不動搖。第二,統籌城鄉發展,搞好建設規劃。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堅持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紮實推進。第三,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要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農民的需要,尊重農民的意願;政府引導扶持,不搞包辦代替;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合力。第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立足鄉村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從農民群眾最迫切的需要出發,尊重各地的傳統、習慣,不搞固定模式。第五,量力而行。各地應按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民群眾現實需求,根據實際可能,合理確定目標任務,不搞統一標準。

    思路和對策

    按照“20字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當前,應重點抓好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工業反哺農業以及農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

    以科技進步為手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生産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以科技進步為手段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農業競爭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是實現生産發展的根本。第一,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除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重點應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從主要重視農産品産量和質量轉向産量、質量、安全、生態和效益並重;從主要依靠傳統技術轉向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相結合,提高農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從勞動密集型轉向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相結合;從資源消耗型轉向可持續發展型;從農業自我發展轉向産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二是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從根本上説,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要靠科技進步。實踐表明,推廣農業良種化、測土配方施肥和節水農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有效舉措。三是加快農技推廣改革。農技推廣工作是農業增産、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農技推廣的狀況遠不能滿足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應加快改革步伐,將農技推廣工作列為公益性事業,為鄉鎮配備必要的設備,並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第二,提高農業競爭力。農業競爭力集中表現在農産品的數量、質量、安全、效益和生態等方面,是一個國家農業發展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受WTO協議的限制,我國農産品平均關稅低,農業市場開放程度高。因此,不僅要提高農業生産能力,而且要提高農産品競爭能力。提高農産品競爭能力的途徑是:農産品出口的主要目標要由創匯轉變為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擴大勞動力就業;出口結構要由初級産品轉變為初級産品、特色産品、加工品並重;質量控制要由單純的質量認證轉變為全過程的産品質量體系認證。同時,強化政府服務職能,為農産品出口創造便利條件,為農産品出口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必要支持;培育壯大農産品出口企業,加快培育農産品行業協會。

    以新思路、新舉措促進農民增收。生活寬裕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體現。按照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面小康社會指標,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8000元。按照這一指標,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鬚達到6.8%,而近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遞增不到4%,中西部地區更低。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形勢嚴峻,必須採取新思路、新舉措。一應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包括設施種養業、設施漁業,如設施蔬菜、設施水果、設施水産、特色農産品、畜禽養殖小區等。實踐表明,設施農業是高效農業,是農民增收的新亮點,是解決“靠天吃飯”問題、避免自然風險的根本途徑。二應全面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農業産業化經營能夠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三應大規模開展農民技能培訓。“知識就是財富”,在農民身上同樣表現得非常明顯。據有些省市統計,在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民中,受過農業科技培訓的比未培訓的平均收入高出30%;在外出務工農民中,受過培訓的比未培訓的不但就業機會多,而且月平均工資高出200元。

    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方針。一是資金反哺。主要是國家在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時向農村和農民傾斜,重點投入生産和生活基礎設施,如水、路、電、通訊等;社會事業,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如農村流通體系、金融服務等;社會保障,如養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二是科技反哺。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與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很不相稱。如2003年全國科研的政府投入強度為1.21%,而農業科研僅為0.31%,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國家應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儘快完善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體系,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加快成果轉化。三是政策支持。圍繞保障農業再生産活動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從農業支持與保護、農村稅收、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推廣、農民就業等方面,建立健全一整套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體系。

    全面推進農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鄉風文明,要求積極倡導新風尚。應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加大科學普及力度,促進形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整潔,要求鄉村面貌出現新變化。應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建設規劃科學、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特色突出的村鎮,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管理民主,要求建立健全鄉村治理新機制。應從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入手,建立健全各項民主制度,提高民主政治建設水平,使黨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充滿活力,村民民主權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組織決策實現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萬寶瑞)

 
 
 相關鏈結
· 建設新農村必須謹防歷史村鎮在村容建設中被破壞
· 財政部長談各級財政部門如何貫徹落實新農村建設
· 何勇談新農村建設中如何深化村務公開民主管理
· 要防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變成“建新村運動”
· 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不可缺的條件和基礎
· 國家應大幅提高用於農業的支出在財政支出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