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建立節約型社會 關鍵是要轉換發展思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2日   來源:半月談

    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0.8個百分點。而在能源儲量方面,我國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可採年限分別只有80年、15年和30年,這三者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別是230年、45年和61年。

    一方面是浪費驚人,一方面是資源短缺。如何破解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

    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轉變各級政府的思想偏差,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我國節能嚴峻形勢的形成,有經濟快速發展的客觀原因,但首先是思想認識方面的主觀因素。全社會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對節能的認識還有很大差距,對節能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危機感和緊迫感。

    用上工業大項目推動高速增長,是一些地方的習慣性選擇,對經濟增長指標層層攀比,對約束性的節能目標卻空談應付;有的認為抓節能投入高,見效慢,費力不討好,難顯政績;有的認為這是將來的事,眼下還是“增長”來得實惠;還有的認為節能應是市場行為,政府不該介入……

    在節約能源工作方面,各級政府長期存在“重宣傳、輕落實,重開採、輕管理,重處罰、輕整改”的“三重三輕”現象,並集中表現為“體制不適應、政策不配套、結構不合理、技術支撐不到位、法制不完善”等主要問題。如此,控制能耗的硬指標往往會變成軟指標、高門檻會變成低門檻、重要性會變成次要性。

    各級領導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切實按照中央的要求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求我們科學認識並順應客觀規律。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急速推進,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能源的需求註定是急遽、大量增長的。這是一個長期的、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節約能源,不能一味限制能源消費,而應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對能源戰略意義的認識,探索我國能源戰略的模式。

    “十一五”節能目標要求5年內單位GDP能耗下降20%,意味著萬元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由“十五”末的1.22噸標準煤下降到“十一五”末的0.98噸標準煤(按2005年價格和統計口徑),任務極其艱巨。

    節約能源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係到我國能否建成現代化,也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必須認識到,節能降耗是一場持久戰,必須進行一場深刻的改革,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節能,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又快又好地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而“又快又好”的重要體現就是在保持較高經濟增長的同時,把過高的資源能源消耗降下來。目前這種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費、低效益的發展模式,這種“竭澤而漁”的發展已難以為繼。如果長此以往,我們只是得到了一大堆經濟增長的數字,而不得不面對高能耗帶來的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這和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根本宗旨將背道而馳。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結構調整,是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的基本環節。能耗居高不下,反映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艱巨性。結構調整沒有到“傷筋動骨”的程度,必然加大降低能耗的難度。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産業結構調整緩慢,能耗低的第三産業增速仍慢于工業,而能耗高的重工業佔工業的比重又有所上升。讓GDP變綠、讓産業變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惟一選擇。

    ——節能,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建立節約型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要有正確的政績觀,需要切實從根本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節約型社會不是由市場自然形成的。市場很難全面反映節能的真正價值,很難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在世界上能源資源也從來不是完全靠市場配置的。實踐表明,節約型社會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政府主導、法律強制和社會參與共同形成的。

    節能是國家發展戰略。要完善政府節能管理、監督和服務體系,形成統一負責、分工協作的節能管理體制。明確國家鼓勵節能的經濟政策和具體措施,建立“誰節能,誰受益”的機制。將節能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為實現國家節能目標提供穩定可靠的資金保障。

    具體而言,要建立以節能為導向的財稅價格政策體系,建立以節能為導向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格節能目標責任制、實行節能工作問責制,建立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降低政府機構和建築領域的能耗,優化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儘快修訂有關法律,堅決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謝魯江)

 
 
 相關鏈結
· 節能是最為有效的環境保護
· 建設節約型社會 山東淄博“節能警察”告別尷尬
· 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進一步加強節能工作答問
· 完善節能激勵機制 促進交通節能工作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