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山東銀監局王進誠:農村金融關鍵在於培育市場機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9日   來源:人民日報

農村金融:關鍵在於培育市場機制 山東銀監局局長 王進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目前農村現實存在著金融服務缺失問題。農村金融必須著力培育市場機制,構建商業化可持續的金融發展模式,才能營造農村與金融的“雙贏格局”。

    農村金融服務的“三缺三不缺”

    造成農村金融服務缺失的原因涉及諸多方面,農村金融部門“嫌貧愛富”僅僅是問題的表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可以用“三缺三不缺”加以概括,即:不缺信貸,缺信用;不缺資金,缺政策;不缺銀行,缺競爭。

    不缺信貸、缺信用,農村金融的市場基礎存在明顯缺陷。數據表明,農業部門對資金尤其是金融資金投入的需求強烈,但事實上卻難以從金融部門信貸供給這個巨大“盤子”中獲得足夠的份額,究其原因,除受限于傳統農業産出效率相對較低,難以負載過多的資本投入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農業部門普遍缺乏信用工具,風險補償機制缺乏,從而造成貸款難。據調查,農戶或農村民營企業因為“找不到擔保人”和“沒有合適的抵押物”而得不到銀行貸款支持的佔60%以上。

    不缺資金、缺政策,農村金融制度安排不完備。調查表明,去年末,山東省縣域金融機構的可用頭寸尚有1500億元。這表明,農村可貸資金是寬裕的,但這些錢並未投入農業生産領域。造成這一狀況的關鍵原因在於,缺乏有效的資金疏導和回流的制度安排,導致大量來源於農村的資金外流。

    不缺銀行、缺競爭,農村金融的服務效率明顯不足。儘管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已經形成了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三足鼎立”的局面。但農村金融短缺的關鍵並不在銀行類型和機構的數量,關鍵在於農村金融機構的功能定位不清,各類金融機構沒有形成有效的競爭,農村信用社在成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同時,事實上也基本壟斷了農村金融市場。從山東的情況看,農村信用社普遍通過提高貸款利率增收減負,客觀上造成農民未能享受到改革成果,反而加重了利息負擔。

    農村金融市場機制障礙的破解思路

    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決斷是事關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長期國策。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著眼于構建商業化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讓農村、農民手中的市場資源流動起來、循環起來,讓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能夠收回成本並適當盈利。只有當資源是循環的,發展是可持續的,農民貸款難的問題才能得到真正解決,農民才能真正從改革中得到實惠。

    首先要促使農村資源轉化為金融信用。一是探索促使農村資源能夠轉化為金融部門認可的、可流轉的信用手段。二是成立由政府出資的縣域信用擔保中心,發揮集政策性擔保與商業性擔保于一身,融中小企業擔保與農業擔保于一體的綜合擔保職能作用。三是發展親友鏈、社區鏈為特徵的關係型貸款和關係借貸,開展“文明信用工程”建設。四是銀行業應繼續完善貸款擔保方式創新,積極探索動産抵押、權利質押等有效擔保方式,進一步發掘符合農戶和農村經濟特點的抵押物。對抵押擔保不足但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村企業,可審慎發放信用貸款或由幾家小企業相互聯保發放聯保貸款。

    其次,加快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功能。積極引導農業銀行、郵政儲蓄等金融機構增加支農投入,適當鼓勵支農融資方式的創新,逐步完善金融支農的配套制度建設。另外,逐步放寬對民間借貸、民間融資的限制,允許、保護合法的非正規融資渠道的存在和發展。

    第三,應遵循市場規律,用市場原則促進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功能交叉和適度競爭,打破事實上的壟斷。通過有效競爭,可以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水平,增加農村金融産品供給,使農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也使農村金融部門收取的貸款利息足以彌補組織資金的成本和貸款風險,從而獲得充分的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保證農村金融部門願意和農民交朋友。

 
 
 相關鏈結
·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談農村金融如何發力滿足需求
· 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加快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 央行研究局副局長表示農村金融要讓服務進村入戶
· 推進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為重點的農村金融改革
· 人民銀行強調改善農村金融生態支持“三農”發展
·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