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存款下滑並非內需改善
居民儲蓄率並沒有多少異常
企業和政府存款在加速增長
改善失衡要從投資轉向消費
央行近日公佈的10月金融運行數據顯示,在股市分流的影響下,當月人民幣儲蓄存款減少76億元,這可是近5年以來的首次月度儲蓄下降,當月人民幣儲蓄餘額為15.8萬億元,同比增長15.5%,也創下了去年4月以來的最低增速。更多的聲音將此視為中國儲蓄過高之沉疴初顯康復之勢。
坦率地説,儲蓄存款下滑本身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內需改善。或者説,中國高儲蓄率的癥結根本就不在於居民儲蓄的居高不下。國民經濟統計中的儲蓄與銀行儲蓄存款本身就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一般來説,一國的儲蓄大致分三大塊:居民儲蓄、企業儲蓄與政府儲蓄。人們在談中國的儲蓄率過高的時候,想當然的理解是居民的儲蓄率過高。據測算,2005年中國居民儲蓄率大致為GDP的16%,遠高於美國、日本和法國。但考慮到中國的人口紅利至少還有5—10年的增長期,中國的居民儲蓄率並沒有多少異常。
可以看到,近年來,中國儲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還在不斷攀升,從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而其中,居民個人總儲蓄僅佔了國民總儲蓄的30%—40%(近幾年還在下降),而政府和企業總儲蓄才是主要構成部分,幾乎佔到了70%。特別是1994年實行了分稅制改革之後,政府財政收入的份額就一改持續了近15年的下降趨勢,自1995年起開始不斷攀升,截至2004年,政府部門和國有經濟的可支配收入(包括國有企業未分配利潤)佔國民收入的比例一直在上升。目前看不到任何下降甚至走平的跡象。
非常有意思的是,10月末,廣義貨幣M2依然高速增長,同比增長17.1%,增速高於9月底的16.8%,遠遠超過了年初確定16%的目標,也創下了增速連續第17個月超過目標值的尷尬紀錄。這意味著,儲蓄存款的減速(同比增長15.5%)的同時,企業和政府存款卻在加速增長。
這一分析與中長期貸款依然在加速的情況是相吻合的。10月份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70億元,同比少增94億元。其中,新增中長期貸款838億元,同比多增319億元;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減少705億元,同比多減少436億元。所謂信貸增速的大幅下降,主要來自於水分很大的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大幅壓縮,而中長期貸款增速依然較快,固定資産投資的壓力依然比較大,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特徵依然明顯,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未見得樂觀。
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必然導致要素分配偏向於資本、偏向於企業、偏向於政府,而勞動要素的比重低下,勞動收入部分和資本收入部分的相對比重降低。過高的投資率使得分配結構發生扭曲,宏觀上表現為地區、城鄉、收入差別拉大,全社會整體邊際消費傾向的降低。此外,政府主導經濟模式使得經濟建設型職能替代公共服務型職能,政府必然將資源更多地用於競爭性領域,而保障整個市場經濟體系正常運行的基礎設施和制度基礎,由於得不到政府財力支持而建設嚴重滯後。由此帶來一系列問題,社會保障缺失導致居民出現大量預防性儲蓄,金融體系進一步深化改革困難重重,國內儲蓄難以通過市場機制轉化為有效的投資等等,故此,消費增長始終低於投資增長,由此陷入一個“高投資、高儲蓄”的惡性循環,難以自拔。
可以講,不把政府和國有經濟部門的儲蓄率降下來,中國經濟中的投資率居高不下和對外經濟中的高順差的局面,就不可能得以根本解決。故此,當下改善經濟內部失衡的關鍵在於,要想辦法讓政府和企業手中的錢從投資轉向消費,為此政府應考慮通過加大國有企業對財産所有者利潤分紅的方式來減少企業儲蓄,應減少財政對競爭性行業的轉移支付;加強政府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的作用;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使用稅收機制根據其稀缺程度和社會選擇對能源和資源的使用進行調控;進一步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加大勞動力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等等。(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 劉煜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