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經濟增速要充分重視不可持續因素
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穩定較低的通脹率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06)”上指出,在看待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這種速度是不是可持續的,要充分重視不可持續的因素,採取措施,加以控制。
五因素制約可持續發展
談到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吳曉靈説,第一是環保。現在許多項目是以犧牲環保為代價的。最近有人提出綠色GDP的概念,就是要把治理環境的費用作為GDP的扣除項。
第二是資源。中國的資源是有限的。在2004年電力缺的時候,大家不顧一切的上火電、水電項目,造成現在的電力過剩。由於電力過剩,就有可能上馬高耗能的項目,這又有可能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第三是勞動保障。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但是勞動力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福利。人們只是在低福利、低社會保障下來進行生産。我們目前的福利遠遠低於歐美國家,甚至低於很多的發展中國家。
第四是價格管制下的低通脹。目前我國的通貨膨脹率並不高,但是這是在價格管制下的低膨脹,許多産品的價格,特別是資源價格、服務價格,並沒有真正反映市場供求。反映市場供求的價格體系也沒有建立。
第五是中國沒有形成真正的財富積累。中國很多GDP來自重復建設,比如城市、農村的房屋拆了又建,建了又拆,這都計入了GDP,但並沒有給國民帶來財富的實際增長。
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吳曉靈分析,受以上五個方面的制約,中國GDP增長的質量並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應不以追求速度為目標,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要把限制排污、降能耗的指標切實抓到實處。大家不要以為這犧牲了速度,這實際上是在保障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為我們的子孫創造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
同時,要保持穩定的金融環境,維持一個好的價格尺度。中央銀行要以保持穩定的、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作為貨幣政策目標。再者,應該更多地把財政支出用在公共服務上。目前,中國是高儲蓄、高投資。其中居民投資的份額是下降的,而企業、政府的份額是上升的。如果政府要想擴大內需,就要降低企業和政府的積累。企業應該加大個人收入的分配,讓個人來決定消費的比例,這樣才能促進消費,也才能夠提高投資的效益。政府應加大公共支出,特別是教育、衛生方面的支出,緩解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
針對社會上提出的“資金偏緊”的狀況,吳曉靈説,目前的形勢是流動性過剩,資金偏緊不是貨幣總量不足,而是直接融資不暢,金融結構不合理。所以明年仍不能調高貨幣總量目標,只能夠加快金融結構的調整。
吳曉靈指出,在目前外匯儲備激增,中央銀行被迫釋放大量基礎貨幣的情況下,中央銀行仍需關注貸款規模。這是因為中央銀行在國外資産創造上沒有主動性,要想調控貨幣總量,必須關注和適當調控國內信貸。(趙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