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財政科學研究所傅志華:財政支農力度還需要加大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28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政府財政支持農村成效顯著

    面臨不少問題還有改進空間

    收入分配農業仍處不利地位

    支農支出結構方式尚不合理

    “多予、少取、放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舉措,也是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行為準則,它集中體現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導向。目前,“多予”有了良好開端,“少取”邁出了歷史性步伐,“放活”也在積極推進。政府財政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取得的成效是顯著的。然而,作為政府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主渠道,作為國民收入分配的樞紐,財政如何更有效地發揮其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應有的作用,仍面臨不少問題,還有更大的努力空間。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和深入思考。

    “多予”仍欠力度,加上結構不合理、資金分散、方式不適當,使得應有的支農效果發揮不夠。

    從根本上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財政對農村的資金支持,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讓公共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傾斜,惠及廣大農民。但由於財政對農業欠賬太多,財政用於支農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一直過低,因此,財政支農支出相對於農業需求來説仍然遠遠不足。由於財政支農結構不合理、支農方式不完善、支農資金過於分散等原因,導致財政支農效果不明顯,財政沒有發揮應有的主渠道作用。

    財政支農仍欠力度,支農支出佔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仍呈下降趨勢,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農業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2006年財政資金按照“三個高於”要求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即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但是,由於財政支農資金比重一直較低,財政收入增幅加大,即使在去年支農的基數上落實了“三個高於”,仍然不能改變財政支農支出在整個財政支出中比重下降的趨勢。因此,可以説,財政支農支出的力度仍然不夠,沒有扭轉農業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不合理,直接用於農業生産性支出比重過低。用於“養人吃飯”的錢多,而用於“辦事建設”的錢少。生産性支出少,非生産性支出多,經常出現行政費擠佔事業費、事業費擠佔生産性支出的現象。

    財政支農方式不合理,政策工具缺乏靈活性。財政支農方式不合理突出表現在農業補貼過多地用於流通環節。1996年—2000年,每年用於糧、棉、油、糖等流通的補貼在300億元—800億元,佔農業支持總量的30%左右,佔國家政策性補貼支出的70%左右,年均增幅為27.16%。如此鉅額的補貼主要都是補在流通環節,補在價格上,支農效果猶如隔靴撓癢。根據有關專家分析,通過對糧食流通企業的補貼方式來間接補貼農民,國家需要耗費7元錢才使農民得到1元錢,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太小。

    財政支農資金過於分散,沒有發揮整體效益。現行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不完善,涉農部門多,條塊分割嚴重,導致資金使用分散,效益不佳。財政部和農口各部門之間以及各部門內部機構之間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協調機制,基本上是各自為政,資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復現象比較嚴重。因此,部門利益、“條塊”管理、各自為戰、交叉重復,必然導致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部分財政支農支出沒有注重發揮應有的效果。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中對財政支出的績效重視不夠,如果把目前的糧食直補等資金能夠集中用於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上,其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傅志華)

 
 
 相關鏈結
·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切實加大財政支農力度
· 遼寧省財政廳採取五項措施加大財政支農工作力度
· 加大財政支農力度 切實提高農民的生産生活水平
· 經濟日報:積極做好"十一五"時期財政支農工作
· [“三農”工作]財政支農資金增長2.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