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國企改革就其實質而言,是經濟機制的轉變和企業制度的創新,是一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就其目標而言,是要把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附屬物改制為獨立自主的市場競爭主體和經營主體,由市場來優化配置資源,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因此,國企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取向 。此外,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只有通過改革,調整生産關係以適應生産力的發展水平,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只有實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生産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具體到我國經濟發展與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過程,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取向的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加入WTO的需要
WTO的所有基本規則和運行方式都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制度之上的,中國加入WTO,實質上就是按照統一的市場經濟規則參與國際經濟競爭。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國有企業普遍存在效益低,冗員多,債務包袱重,生産力水平低的狀況,難以融入國際經濟發展的大潮。觀念不新,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動力不足,發展缺乏後勁是阻礙國有企業發展的桎梏。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本土國有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競爭平臺與90年代初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面對外資強大的資金實力和先進管理經驗,本土企業生存和發展空間逐漸縮小,面臨日益嚴峻、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對這些變化,我們不得不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我們的國有企業以什麼形態與世界經濟接軌,憑什麼與“狼”共舞,等等。市場經濟的發展史啟示我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前提下,不論是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還是個體私營企業等各類形態的企業,都應該是社會化的,不應存在體制的區別。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社會化大生産的要求,加快我市國有企業産權制度改革,迅速消除融入國際經濟軌道的體制性障礙。
第二,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
從市場經濟本身的性質和特點看,市場經濟是自主性的經濟,要求有獨立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各市場主體之間通過契約發生經濟關係;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經濟,通過競爭達到優勝劣汰,合理配置資源;市場經濟是主體地位平等性的經濟,必須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才有各市場主體間的平衡;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的經濟,它既要求有開放的國內市場體系,又要求市場國際化。
從傳統國有企業的特點看,首先,國有企業不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企業和職工都依附於政府,缺乏人格化的載體。其次,企業之間普遍存在著有行政級別的上下級關係,沒有平等的獨立法人主體。再次,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都通過計劃實現,沒有合同、契約約束經濟行為;同時,又因為企業的産、供、銷都是按計劃進行的,企業之間不存在相互的競爭。第四,企業的産權主體不明晰,所有者虛置。
比較分析傳統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的特點,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後者要求具有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明晰的産權主體,而前者都不具備。因此,在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徹底改革國有産權制度,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障礙,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進一步消除影響國有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使出資人真正到位,使企業和職工走向市場,成為最基本的市場要素,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
第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選擇
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産權制度,關鍵在於産權清晰,而要使産權明晰,就必須建立多元化的産權結構。傳統國有企業的國有産權屬於一元投資主體,沒有人格化的載體,其主體處於虛置狀態。通過置換國有企業的産權關係,打破由國家一元投資導致的單一、僵化不變的産權格局,按市場取向,形成包括國有法人股權、其他法人股權和個人股權等在內的多元化、流動化的産權格局,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選擇。
第四,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必要前提
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命脈,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經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用計劃的辦法,通過行政手段來配置資源,其生産經營就像“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沒有市場壓力,因而不存在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沒有活力就産生不了好的效益,缺乏效益的企業各種矛盾和問題積重難返,政府雖認賬但又力不從心,如企業冗員多,債務重,企業辦社會職能等逐步壓垮了國有企業。因此,改革暮氣沉沉的國有企業,從經營機制上賦予企業以生機和活力,是增強企業競爭力使企業走出困境的必要前提。
國企改革要堅持市場化取向,在實踐當中就必須牢牢抓住以下方面:
——轉變政府職能,是國企改革市場化取向的前提。如果政府不放權,不轉換職能,國企改革寸步難行。因此,政府轉換職能是國企改革市場化取向的前提。
——置換職工身份,是國企改革市場化取向的關鍵。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産力由勞動者、生産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構成,勞動者作為生産力三要素的第一要素,與其他要素一樣同樣必須實行市場化配置。原國有企業的職工,由政府統一安排就業,雖有就業保障,卻失去了擇業和支配自身的權利,根本不可能形成勞動力市場,因此,國企改革必須置換職工全民身份,全面理順勞動關係。——改革産權制度,是國企改革市場化取向的主要途徑。國企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産權制度,置換企業的國有性質,理順企業和政府的産權關係,通過轉讓國有産權,使國有資本在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中小企業第一大股東的位置,解除政府對企業的無限責任和企業對政府的無限依賴關係,讓企業走向市場,克服企業所有者虛置的弊端,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自主、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
——實行民主法制,是國企改革市場化取向的制度保障。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必須通過法制來實現,在推動國企市場化改革過程中,要通過制度的設計和制度的約束,把國企改革的全過程從程序上和內容上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 (羅放良 長沙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