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玉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紀實:科學重建新家園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吳晶晶、顧瑞珍、胡浩)在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兩個月之際,《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正式發佈。

    為科學編制這一規劃,中科院等部門緊急開展了玉樹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工作,通過對自然地理條件、地質災害與工程水文地質、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等進行綜合評價,提出了適宜重建的地域範圍,成為規劃編制的重要基礎和依據。

    緊急行動,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刻迎難而上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7.1級強烈地震讓玉樹這片三江源頭的美麗土地緊緊揪住了全國人民的心。

    正在外地出差的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樊傑也第一時間獲知了地震的消息。作為一名地理資源研究、區域發展與區域規劃專家,樊傑不僅焦急地關注著災情和救災情況,更對災區很快就將面臨的恢復重建有著清醒的判斷。

    他知道,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通常有兩個重要前提,一個是災害損失評估,另一個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玉樹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恢復重建中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評價尤為重要。

    2008年汶川地震後,中科院曾牽頭完成了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工作,在災後恢復重建中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當時,樊傑正是這項工作的專家組組長、項目首席科學家。

    樊傑第一時間撥通了地理資源所所長劉毅的電話。在電話中,他主動請纓,表示將時刻待命,只要國家需要,立刻就可以投入玉樹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工作。

    災情就是命令!事實上,地震當天,中科院就緊急啟動了科技救災工作。短短幾天時間,地理資源所就圍繞科技救災和地震災害評估等撰寫了12份應急研究報告。樊傑等十余位專家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了《關於青海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全面闡述了災後重建規劃需重點關注的問題,就災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提出了具體政策建議。

    隨著災區恢復重建工作逐步提上日程,4月24日,國家決定,把玉樹地震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工作再次交給中科院。這項工作由中科院牽頭負責,地震局、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氣象局和青海省等參加,要求於5月中旬完成評價報告。

    時間緊,任務重!中科院上下立即快速而高效地運作起來。25日,《玉樹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工作方案》起草完成;26日,評價工作方案獲得通過,成立了以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為組長、黨組副書記方新為副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組建了地理資源所牽頭,地質地球所、遙感所參加的項目組;27日,項目組召開會議,討論評價工作的目標、內容和技術路線,評價工作正式展開。

    整個評價項目被分成了4大類指標和12個單項指標,包括水土資源、光熱條件、生態脆弱性與重要性、地震地質、地質次生災害、工程和水文地質、人口與城市化、畜牧業發展、旅遊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等,並迅速分派給了具備相關技術力量的三個研究所。

    在此後的十余天時間裏,由106名科技人員組成的應急研究團隊進入了戰鬥狀態,把全部精力投入了玉樹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工作中。

    “接到這項任務,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再次擔任項目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的樊傑回想起那段日子深有感觸:“尤其我們很快又得到通知,提交成果的日期提前到了5月10日,這樣留給大家工作的時間實際上只有10天左右。”

    儘管這樣,項目組全體成員仍對完成好國家交予的任務充滿信心,大家表示要以高度的責任心、認真的科學態度,爭分奪秒,刻苦努力,為重建一個吉祥安康、美好和諧的新玉樹,貢獻自己的力量。

    夜以繼日,竭盡全力完成好國家交予的神聖使命

    4月27日,項目啟動的當晚,地理資源所所長劉毅即帶領樊傑等項目組成員前往青海開展緊急調研。調研組在青海詳細了解了玉樹災區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相關部門共同分析了面臨的困難、需要解決的問題等,並圍繞城鎮重建、居民點選址、社會經濟發展等,分別到有關部門收集資料。

    “玉樹地處青藏高原、三江源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玉樹災區的恢復重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保證安全、保護生態。”劉毅説。

    一整天馬不停蹄地走訪調研後,調研組成員不顧辛勞,又連夜啟程于29日淩晨返回北京,抓緊開展資料整理和分析評價工作。“這次對青海的緊急調研雖然時間很短,但我們非常有效地了解了災區最新情況,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劉毅説。

    此時,玉樹災區仍處在救援工作的緊要關頭,時間和條件都不允許組織大批人員前去開展實地考察。儘管如此,憑藉中科院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長期的研究積累,相關研究所在玉樹地區良好的科考基礎,以及在汶川地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工作中獲取的經驗,項目組對很好地完成任務仍是充滿信心。

    “我們有長期的科學積累,有一支過硬的科研隊伍,有充分的技術力量,對災害應急評估工作也有較多經驗。”劉毅介紹説,參加項目的很多科研人員曾經到玉樹等高原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工作。“我們剛剛在那裏完成了三江源生態保護、青海省和玉樹州旅遊規劃這兩個大的項目,可以説對災區的情況有充分的了解。”

    “在做汶川地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的時候我們走了很多彎路,這一次技術路線就比較熟悉了,大大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樊傑説。

    項目組同時與地震局、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氣象局等單位開展了緊密的合作。“一些基礎數據的採集和分析都是由各部門提供的,比如中國地震局提供地震烈度區劃圖,國土資源部負責排查災區次生災害,他們的最新資料數據都是第一時間提供給我們。同時我們也通過有機互動、研討交流,讓報告逐步修正完善。”樊傑説。

    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不同部門之間擰成了一股繩;參與項目的106名科研人員更是不計任何條件地投入工作。

    “大家平均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很多人那幾天都是趁著計算機運轉的間隙趕緊躺下休息一會兒。”樊傑説。

    為了科學高效地完成評價工作,大家團結合作,有的人把自己準備做論文的數據資料拿了出來,有的人放棄了其他更好的工作機會。由於各部門提供的數據都是動態調整的,有時候新的數據來了,把前面的工作都推翻了,大家沒有任何怨言,抓緊時間重新開始。

    科學嚴謹,為編制重建規劃發揮基礎作用

    經過幾天連續奮戰,5月5日,各小組都按時提交了單項指標評價結果;8日中午,綜合集成報告初步論證通過。

    5月8日下午,新鮮出爐的報告立即接受了來自各部門代表和專家的檢驗,並受到一致肯定。隨後,項目組又加緊對評價方案和報告做最後的修改完善。

    10日,包含了30萬字、87張圖片、18張表格的研究報告按時提交至國家發展改革委。

    “評價報告得出了幾個主要結論:一是提出了‘就地重建、局部避讓’的整體評價,這是基於對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本判斷,我們認為災區局部破壞嚴重,整體破壞有限。二是對災區分區域的發展方向作了評價和科學界定,主要分為生態保護區、適度重建區、綜合發展區等三類。三是對重災區、極重災區適宜重建的地域範圍進行了精細評價。”樊傑介紹説。

    5月14日,玉樹地震發生一個月之際,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舉行第15次會議,原則同意《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報告》,並認為這次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內容全面,基礎紮實,方法科學,工作嚴謹。報告關於就地重建、局部避讓、積極設防、科學規劃的建議,關於全區總體保護、重點城鎮建設、適度複合發展、各地特色分工的地域空間佈局,以及生態保護區、適度重建區、綜合發展區的劃分等重要結論,比較符合實際,對編制好災後重建規劃具有重要價值。

    “能為玉樹災區做一些事,我們感到很欣慰。更加重要的是,國家十分重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宏觀決策更加尊重客觀規律,這是決策科學化水平提升的表現。”樊傑説。

 
 
 相關鏈結
· 玉樹抗震救災軍地聯合指揮中心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 中央財政下撥玉樹災後恢復重建專項資金30億元
· 中石油建千萬噸級大油氣田力保玉樹重建油氣供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